第11版:春秋周刊

刘半农改名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2日   第 11 版)

作者:崔鹤同

1913年夏,刘半农将回乡避暑期间的见闻,写成了一篇侦探小说《匕首》,投稿给由“新鸳鸯蝴蝶派”主笔的《中华小说界》,并获得良好反响。此后,刘半农走入了“新鸳鸯蝴蝶派”的阵营,便又以笔名“半侬”陆续投稿翻译小说《黑行囊》《顽童日记》《洋迷小影》等,仅1914年他就在该刊物刊登了9篇翻译作品。之后,他又在1914年底和1915年,给“新鸳鸯蝴蝶派”的另一个重要刊物《礼拜六》以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小说海》等刊物投稿,成为当时的小说新秀,“半侬”声名鹊起。

1916年10月,在陈独秀的影响下,刘半农将他的鼓吹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灵霞馆笔记·爱尔兰爱国诗人》发给了《新青年》编辑部,文章在《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获得不错的反响,这也振奋了刘半农拟写革命题材文章的热情。与陈独秀的结识,与新青年的邂逅,打开了他心灵的窗户,刘半农也成了《新青年》文化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以致以后每期《新青年》发刊,陈独秀必约刘半农写稿。

1917年元旦,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文章中他主张“破除旧的文学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学面貌”,引起了极大反响,得到很多活跃在文坛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支持和赞同,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学改良”的论争热潮,新文化运动也由此拉开了帷幕。为了推波助澜新文化运动,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文学改良派们的号召,1917年5月1日,刘半农发表了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正式踏入了文学改良的阵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虽然他的观点未获得全部的认可,但他关于对标点符号的看法,关于诗歌他提出“改用新韵”“增多诗体”及“提高戏曲的地位”等观点,胡适非常赞同。他的举动深深地鼓舞和影响了许多人,壮大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声势,也是他从“新鸳鸯蝴蝶派”转变为一名文学运动革新者的标志之一,刘半农也终于认清自己将要行走的道路——追寻新文学。

1918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时,抛弃了以往为了迎合大众读者、媚俗香艳的笔名“半侬”,正式署名“半农”。鲁迅说刘半农自此跳出了“新鸳鸯蝴蝶派”的旋涡。这个名字也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2022-12-22 崔鹤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686.html 1 刘半农改名 35,6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