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文杰
宁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
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长城内外诸多民族在宁夏境内交往交流交融和迁徙流动,形成了各民族在宁夏共居、共学、共事、共建、共同创业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富饶之地。
当代移民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当代移民对宁夏的历史作用和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又是什么?11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交流研究成果和心得,深化认识,增进共识。
委员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在不同时期、因各种原因持续移居宁夏的当代移民,促进了宁夏各项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美丽新宁夏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宁夏移民历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 宁夏有天下人
自治区政协对宁夏当代移民问题的关注可谓久矣。自治区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建钢感慨:需要了解调研的人物史料太多。“很多人都不在了!”
2020年,自治区政协全会提出,要对宁夏移民情况进行抢救性采访和资料收集工作。
“近3年来,采访征集小组到全区16家档案馆和地方志办查阅收录移民档案,到与移民有关的23个部门和数十家相关农场、企业收集移民资料,深入移民家庭进行面对面采访和史料征集,对各个时期从全国各地支援宁夏的100多位老同志进行抢救性采访。”
宋建钢介绍,目前,已累计征集整理移民档案资料2000余份、实物资料150余件、照片1500余幅,录制采访视频50个,整理口述稿90篇,约40万字。
为了让委员们全面了解宁夏移民历史,为协商建言做足功课,宁夏政协在今年3月底安排讲座,主讲人杨森翔细述宁夏移民的悠远历史:汉武帝刘彻两次巡视宁夏,向宁夏地区移民70万人,首次在宁夏平原大规模开渠垦田。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的移民进程翻开新的一页。
参与调研的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杨占武说,1957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央组织部向各省发出通知要求支援宁夏县处级以上干部,先后从全国各地调入宁夏的各级干部达6557名,占自治区干部总数的31.6%。此后,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持续不断进入宁夏,其中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移民成为一大特点。
为加快宁夏各项事业发展,中央还有计划地向宁夏输出各类人力人才资源。工业方面,围绕宁夏煤炭基地建设,从陕西、甘肃、山西、辽宁、江苏等地调集众多工程技术人员、复转军人支援宁夏,人数达2.8万人。为建立宁夏工业体系,从上海、天津整体搬迁企业,“三线”建设时期,从沿海及工业发达地区先后安排95个迁建项目,随项目进入宁夏的干部职工达4.8万人。
这个时期,随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地区汇聚了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无宁夏人。
在调研路上,一位宁夏籍委员笑称:早年上学时,老师是浙江、北京人;看病时,大夫是天津、上海人;买菜时,老板是河南人、东北人;买家具灯具时,老板则是浙江人;买茶时,老板多为江苏人、福建人。反倒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很少。
■ 宁夏百万大移民
宁夏政协本次协商之前的调研被定义为“课题式调研”,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分析总结当代移民对宁夏的历史作用和所形成的历史经验,为随后进行的“宁夏移民历史展览”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分工,部分委员们调研的重点聚焦在被称为民生工程的“百万大移民”——宁夏为使农民脱贫致富进行的百万扶贫移民。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宁夏本土扶贫移民,经历了早期吊庄移民、脱贫攻坚移民、生态移民等多个阶段,30余年间先后6次实施大规模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130余万人。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
4月12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许宁带队来到位于宁夏北部的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村。
南梁台子村是纯移民村。1984年8月,贺兰县从沿河的通义乡等地搬迁了600多人到该村;1990年,又从宁夏南部山区各县移民110户到南梁台子;2017年,贺兰县将南梁农场“十一五”移民及农垦南梁农场生态移民安置区移交的“十二五”移民合并成南梁台子隆源村。
“2021年我们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66元,隆源村还被评为全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说到这些年移民村的发展,贺兰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张鑫满脸笑容。
调研组来到洪广镇欣荣村红树莓基地、金贵镇江南扶贫产业园、立岗蔬菜公园等地,“现在家里的收入怎么样?收入来源有哪些?”听到农户反映生活越来越富足时,调研组嘱咐大家,要探索移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从一片荒滩到崭新整洁的移民村,宁夏南部吴忠市同心县石狮管委会惠安村的改变是宁夏“百万大移民”的又一个缩影。
5月的一个上午,调研组来到惠安村。
“我是从同心县东部山区移民搬迁到这里的,这个村2007年由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援建,所以取名惠安村。”锁忠诚现在是惠安村党支部副书记,面相黢黑、略显瘦小的他说起惠安村的变化声音特别洪亮,“我原来住的村子总体上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没有一个大学生。到惠安村后,光我家就考出两名大学生。现在,惠安村每年都会出几十名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我们村都有,文盲半文盲这个名词永远消失了!”从自己家孩子的成长,说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锁忠诚非常自豪。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锁忠诚感激地说,近年来,惠安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嵌入”和融合到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村里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邻里和谐和睦的良好局面。
“我们要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将来,锁忠诚的心里已经有了新“蓝图”。
宁夏的移民历程,描绘了一幅百万移民脱贫攻坚的历史画卷,也诠释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 协商会上话移民
在深入扎实调研的基础上,11月17日,自治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当代宁夏移民历史,再现的是宁夏70多年汇集而成的中华各民族在宁夏的奋斗历程,开展宁夏移民历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精神。”彭生选委员认为,通过研究梳理移民的历史作用,总结概括其所形成的历史经验,不仅可以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而且对于开辟宁夏文史工作新领域,展现文史资料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当代移民现象最能够表现的是党的决策的前瞻性;最能体现的是老一代移民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决心和行动;最大的结果是促进了共铸、共融和共同发展。”蔺银生委员建议,自治区政协在现有研究和整理基础上,编辑国内首部省级《当代宁夏移民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移民历史做系统整理。“目前基本完成近百万字记事和档案的整理工作,已具备完成志书的条件。”蔺银生很有信心。
“要注重产业发展,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引进更多高精尖人才,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拜学英委员提出。
……
委员们还建议,进一步聚焦经济建设,因地制宜推动移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移民利益最大化,让移民群众更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充分挖掘移民地区的历史脉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塑造好移民地区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文化符号,深化各民族地区移民群众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实现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
“自治区政协关于当代移民的议题非常有意义,委员们做的调研特别深,建议十分中肯。我们将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对移民文献以及实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柳表示。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族事务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也表示,将以此次协商会议为切入点,积极做好相关工作,让政协委员的建议尽快落地生效。
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说,当代宁夏移民历史持续时间长,地方特色显著,要从理论、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刻认识其现实意义,将其作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重要素材。做好当代宁夏移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