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帅
作为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陆婷虽右手残疾,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有名的侗绣高手;她免费教学,只为想方设法让“爱”回家。这些年,她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一条锦绣的乡村振兴路,让3000多位在外务工的侗族妇女回到家乡,留守儿童因此不再孤单,留守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传承
深冬时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傍晚的侗寨古朴而宁静,被暖黄灯光包裹着的鼓楼,瓦面的装饰更显清晰。
晚饭过后,侗族妇女们围坐炉火旁,手中的绣花针穿过,彩色的丝线在布面上留下一个个精美的图案……小孩们围着炉火蹦蹦跳跳,家人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妇女们手中的银针一刻不停地翻飞,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与温馨。
5年前,盐东镇铜官村村民杨丽还在广东打工,为了多挣些钱,每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家几天。“孩子才3岁,在外面想孩子想得流眼泪,但是没办法。”杨丽没想到,因为一根熟悉的绣花针,她终于可以回到家里,不用再错过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从来没想过,我们在衣服上绣的各种图案是可以卖钱的。”杨丽笑着说:“现在一个月差不多能挣到六七千元钱。”在黎平县,有3000多位侗族妇女和杨丽有着类似的经历,而让她们能够回到家乡的人正是陆婷。
陆婷出生于侗族家庭,母亲是黎平县永从乡上寨村的刺绣高手。作为长女,陆婷从小就被要求学习侗族刺绣。然而,六岁时的一场火灾让陆婷的右手落下了残疾,从此她便再没碰过绣花针。
2008年大学毕业后,陆婷回到家乡做音乐老师。“不少孩子都能歌善舞,但他们总是一脸愁容,很少见他们笑。”业余时间,陆婷就走村串寨去家访,“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大都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侗乡黎平,因为年轻人外出务工,侗族刺绣也面临着传承危机。“妈妈有时候会跟我抱怨,找不到徒弟了。我每次看着家里那些绣品,也常常觉得可惜。”陆婷说。
2010年,因为母亲的一场病,陆婷心里的小火苗彻底被点燃,她决定辞去教师的工作,认真学习侗绣。“不想让妈妈有遗憾,也觉得应该有年轻人去传承这门手艺。”那年,陆婷26岁。
一开始身边很多朋友都不理解陆婷的选择,“他们觉得我这么年轻,学刺绣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陆婷说。
但随后的一次经历更坚定了陆婷的选择。一天,陆婷去村里找师父学习刺绣,刚到村口,一个小孩突然从路边跑出来,扑倒在她身上,不停地喊着“妈妈”。出于母性,陆婷抱起了孩子。孩子的奶奶见状,急着想把孩子接过去,可孩子就是不放手。
孩子的奶奶告诉陆婷,孩子的妈妈在外出打工时意外去世,父亲也常年在外打工,所以孩子特别想念妈妈。“我也是妈妈,当时抱着这个孩子眼泪就一直流。”这个留守男孩深深触动了陆婷柔软的内心。
从此,陆婷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刺绣,将来带着家乡的姐妹一起靠着刺绣过上好日子。“家门口能挣钱的话,她们就不用去那么远打工了,孩子也能天天见到妈妈。”
让“爱”回家
陆婷学习刺绣是从质疑声中开始的。阻碍的根源来自家乡绣娘老师的“瞧不上”。
为了学习刺绣,陆婷跑到各村寨去找有经验的老绣娘拜师学艺。听到有人来拜师,各个村寨的绣娘们一开始都非常高兴,然而看到陆婷残疾的右手后,又都纷纷失望地拒绝了。
陆婷不服输,遭到多次拒绝后,依然留了下来。不教刺绣,陆婷就帮着老绣娘一起干农活、砍柴、洗菜……她的坚持最终感动了村里的老绣娘。
一幅好的刺绣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下针精准、针脚平顺。而陆婷右手残疾,无法伸直的右手食指根本拿不稳针,好不容易夹住了,却又扎到不该下针的地方。“刚学的时候,手指快被扎成筛子了,最后被扎得根本没有感觉。”陆婷无奈地笑着说,至今她的手上还可以看到这些伤痕。
陆婷知道,以她的身体条件,学好刺绣绝非易事。没有捷径可走,陆婷就起早贪黑,苦苦练习。一些复杂的图案和装饰,普通绣娘可能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但陆婷却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做到。“也很迷茫,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但陆婷骨子里有一股倔强,“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陆婷的右手不仅能稳稳地握针,刺绣技艺也突飞猛进。最终,她走遍了黎平的25个乡镇,学会了侗族的全部12种绣法,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以此为生的信念基础。
“我是侗族人,我要传承我们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后,这样的声音不停地陆婷脑海中徘徊。“我知道现在流行什么,也掌握传统技艺,完全可以作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陆婷说。
2010年前后,“互联网+”的风头正劲,陆婷也投身到了这股互联网创业的热潮中。创业初期,由于没有名气又价格昂贵,陆婷的网店一直无人问津。就在陆婷一筹莫展之际,机会随之而来,她得到了两个参加全国性刺绣比赛的机会。
2014年,陆婷参赛的两幅作品全部获奖,这给了她激励和自信,也让她在全国刺绣领域站稳了脚跟。
订单蜂拥而至,陆婷也从没忘记自己曾经在心里默默许下的帮助更多绣娘的承诺。“一直忘不了那个孩子抱着我叫妈妈,我想让所有在外打工的妈妈都回家,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孩子和老人。”陆婷说。
走向世界
“阿婷来了!这次的绣品早就准备好了。”吴东兰是陆婷设在岩洞镇大寨村刺绣合作社的负责人,手艺在十里八乡都很出名。每个月,陆婷都会到大寨村来回收绣品,并且分发新的订单。
而就在几年前,吴东兰还曾为家里的生计发愁,“家里孩子太小,老人又生病,我要照顾,也没办法出去打工。”
眼看着吴东兰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寨村的不少年轻人主动提出学习侗绣。此后,越来越多村寨的绣娘联系陆婷,希望她也能去她们的村寨收购绣品。
看到乡亲们的信任,以及像吴东兰这样的巧手绣娘过得越来越好,陆婷的干劲儿更足了。她开始深入更偏远的乡镇收购绣品,打算带动更多的绣娘参与。
为了让绣娘们能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她决定在各乡镇投资设立固定的刺绣合作社,真正打消绣娘们的顾虑。陆婷没想到,这个举动却让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我们和绣娘承诺过,所有绣品都会无条件回收,结果没想到很多质量上不达标。”由于废品率过高,陆婷投资的钱很快打了水漂。
就在陆婷一筹莫展之际,黎平县政府主动伸出了援手。有了政府资金的支持,陆婷更坚定了自己让更多妈妈回家的信念。利用县里资金的支持,她在刺绣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刺绣培训班,免费对绣娘们进行刺绣技艺和产品标准化的培训。
陆婷还格外关注残疾困境妇女的生活。聋哑人石田芳是小寨村人,她的家里挂满了她制作的绣品。由于村里没有人懂手语,石田芳没有朋友。“去了好几次她都没有理我,我就带点水果再去。”为了说服石田芳,陆婷专门去学习了简单的手语,“去她家有十几次吧,最后终于把她感动了。”现在的石田芳一家,不仅经济上大有改观,曾经那个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的她也变得开朗活泼,爱“说”爱笑起来。
如今,闲暇时间,侗族绣娘们就会聚集在合作社,一边唱着侗歌,一边娴熟地穿针引线,一个个绚丽多姿的图案在她们的巧手下绽放,侗绣文化也正在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在陆婷的带领下,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当地绣娘们手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