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契约,从一张纸变成了一种精神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8日   第 11 版)

作者:赵静

第一次与孩子商定契约,我就把目标瞄准在手机的使用时间上。经过一波三折的商定,最终确定了孩子的行为目标只有一条:每天晚上按时上交手机。当时孩子提出,如果能坚持执行一周,就让我给他100块钱作为奖励,我也爽快地答应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孩子都如约上交手机。我每一天的欣喜都会大于前一天。到一周结束的时候,我兑现了奖励,并且承诺孩子拥有这100块钱的支配权,我完全不会过问和干涉。

第一份契约结束后,我尝试问孩子,还愿意再续签吗?孩子出乎意料地回答说:我可以每天按时上交手机,不过不用再签契约了。我虽然心里有些不敢相信,但还是出于尊重没有再多说。事实证明,契约的力量比我想象得要大很多,孩子真的坚持了每天按时上交手机。周末的时候,孩子偶尔会表示不想上交,也会提前征得我的同意。

春天很快过去了,疫情稍微稳定之后,孩子们恢复了线下教学,回到学校的第一周,学校就进行了测试,孩子的成绩比网课前还稍有提升。从那之后,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改变,因为“自治”的过程与成绩提升的结果有了呼应,孩子就会更愿意为自己想要的结果去付出努力。

其次是我的改变,在尝试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关注自己说话的“有效性”。原来的我是一个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细微的琐碎都会让我生气。比如打扫房间的时候会因为茶几上有点心的碎屑而生气;吃饭的时候会因为有人把油溅到餐桌上而生气;要出门的时候会因为等着爱人处理消息而生气……于是在我们家经常会听到我大呼小叫:我说了多少次,吃东西不要掉渣,掉了不知道擦一下啊!早就说走,你非得等要走的时候才看手机啊!……这种话时不时就会划破家里和谐的氛围,搞得大家都不开心。

尝试执行契约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之所以这么一纸契约,孩子愿意并且能够遵守,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契约中把要求作了清晰的表达。比如我跟孩子签订的契约,不再是“不早了,别玩儿了!把手机给我”这样,因为这个早不早,完全是基于家长的心情。而签订了契约就不一样了,上交手机的时间,是家长和孩子提前商定好的,在规定时间之前,家长就会对孩子使用手机有一个允许,规定时间到了以后,孩子也有结束使用手机的心理准备,这样,家长提出的要求就“有效”了。

当然,最大的改变是我们的亲子互动氛围。我和孩子不再相互指责,而是更多地表达期待,因为当我们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时候,远远不如说“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更有效。同时,我作为家长,不再执着于孩子做得不够好的部分,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孩子已经完成的部分。这些改变的发生,让整个家里的氛围都变得更宽松、更幸福了。

起初,契约是一张纸,慢慢地,契约就变成一种精神。2022年春节过后,孩子已经进入高三,又一轮疫情延迟了开学,我发现孩子竟然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建了一个QQ群,约定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早起坚持跑步,然后在群里打卡相互监督。我心想,这不就是一种同伴契约吗?孩子已经自主地把行为契约用到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争取更多的进步,现在,我的孩子已经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作为家长,真的非常感谢“行为契约教养法”,也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学习这个方法并从中获益。

(作者系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河口乡小学总校校长)

2022-12-28 赵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993.html 1 契约,从一张纸变成了一种精神 35,99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