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数据支撑 人防+技防

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的背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05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高志民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

2022年,“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2022年自然资源部紧扣持续健全新时代耕地保护制度体系,推出一揽子“长牙齿”的改革举措,以“严”为纲全方位守护耕地红线,与此同时,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实施也为确保耕地红线提供了科技支撑。

数据支撑关乎决策质量

耕地净减少1.13亿亩,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园地0.63亿亩,现有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分布重心继续北移……

数据支撑,关乎决策质量。“三调”摸清了全国国土资源家底,也反映出耕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2022年,这些调查成果及时得到转化应用,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等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数据依据,全面支撑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还对建立耕地年度进出平衡制度、加快耕地保护立法进程等国土空间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基础性影响。

2022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对全国国土空间作出全局安排,以“三调”及最新变更调查为统一底图,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带位置分解下达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最佳方案就是各类建设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严格落实占补平衡。

2022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中有23个典型案例,各地探索在工业厂房、基础设施、新能源环保产业领域推广节地技术,通过立体空间综合开发、城镇低效用地盘活和集体建设用地挖潜等模式,实现了避免占用或尽量少占耕地。

智慧监管火了

耕地不合理流出,怎么办?必须找补回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耕地进出平衡监管系统正式启动,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地巡查等方式动态监测耕地变化情况,并及时分析评估、分类处置,耕地“非粮化”监管进入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说起智慧监管,浙江“耕地智保”应用场景火了。

“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建设,包括耕地空间账本、田长责任体系、铁塔高位探头、田长巡查处置四大功能模块,形成“发现—核实—处置—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处置体系。其中,全省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恢复潜力、耕地“非农化”等相关数据集成在一张工作底图上,建立起耕地空间数据库;同时,利用“空间码”数据关联技术,打通审批、执法等相关业务系统和管理层级,实时更新耕地相关数据,建成可精准到每一块图斑的耕地资源空间“活账本”。由此,“田长巡查、铁塔探头、卫星遥感、无人机”四位一体的耕地信息化监管链条成型,解决了耕地家底掌握不精准、用途变化不清晰等问题,可以实时动态监管“非农化”“非粮化”以及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人防+技防”的类似探索,在全国越来越多。

2022年,年度国土变更调查重点围绕耕地等地类变化监测、特定专题或重点区域监测等任务,使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耕地卫片监督、执法督察和国土变更调查日常变更。

2022年10月的广西,各市一级田长收到“一封确保耕地不再减少的信”。信,从自治区田长办公室发来。田长们迅速按照来信要求部署推进耕地保护相关工作。全面推行田长制以来,广西依托“天、空、地、人、网”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架构起五级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耕地保护责任逐级落实、落细。

科技支撑为退化的黑土“加油”

黑土耕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针对黑土保护问题,黑龙江省全面规划,借助科技支撑,打出一套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组合拳,为退化的黑土‘加油’。”2022年8月,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三督查组来到三江平原。调研发现,黑龙江省立法、规划、政策、制度、科技联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黑土地。

2022年初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衔接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对黑土地从保住数量、提升质量、改善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保护。依据同年3月1日起施行的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该省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省、市、县、乡、村、网格、户七级田长责任体系,将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到地块。

2022年,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在2021年试点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46个县(市、区、旗)23.7万平方千米调查任务,形成阶段性整装成果,将为全面掌握黑土地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支撑。

土地综合整治将耕地纳入系统治理

“农田必须是良田。”为了让更多农田变良田,土地综合整治将耕地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湖北竹溪,水坪镇洛河流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作为国家级试点之一,项目统筹优化田、水、路、林、村整体空间格局,通过美丽田园整治与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打造现代农业和农田景观,并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整体禀赋统筹安排产业布局,保护与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生态新村。

像这样的试点,全国一共有446个,涉及28个省区市,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各地在试点实践中,将“田”作为国土空间要素之一,融入田园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当中,不仅关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注重优化耕地布局,统筹考虑耕地的生态健康,兼顾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恢复。耕地,作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乡统筹、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等多领域发挥出多元化功效。

2023-01-05 高志民 数据支撑 人防+技防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6321.html 1 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的背后 36,3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