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融媒体记者 薛婧
“这个春节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闲不下来,要一直上班。”春节假期,车然的工作手机响个不停,她在“家”里迎接着从四面八方来做客的朋友。
车然所说的“家”,是2022年年初,她来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浪塘村和朋友合伙经营一家民宿。
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稻田,还有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车然说,“这里的好值得被看见!”
“一个女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市里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却跑到一个地图上都找不着的村里开民宿,这不是‘瞎折腾’嘛!”在外人看来,车然的选择可能有些“反潮流”,但她还是想试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儿。
“民宿住房的设计是由屯堡传统建筑取材过来的,砖是按照石头房做的,门也是木凿的门。”车然坦言,为了尽可能保留当地特色屯堡文化,各类设计费尽了心思。
大年初三的下午,车然又迎来了一拨客人,在小院里听鸟叫,看日出日落,也可以整个下午就坐在阳光下发呆,大家直呼:“这里好安逸,整个身心都安静下来,好像时间都变慢了。”
民宿所在的浪塘村是汉族、苗族杂居的屯堡文化区,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民宿公共区域里的蜡染手工区,客人们可以自己制作一幅蜡染带回家作纪念;村里阿婆亲手制作的腐乳、辣椒酱也成为了“爆款”;大家在书法区亲笔写下的一张张福字,更为这里增添了不少年味……
“我太喜欢这个村子了,村民很热情,种的菜很新鲜,做的饭很好吃。”车然和伙伴们商量着,新的一年要继续在这里搞点“小事情”,比如从村民手中收购些菜、打造农夫市集等,希望用这种方式与浪塘村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也能为提高村民收入助力。
“我们的根在乡土里。要挖掘最传统的文化,只能去村里面找。”车然说,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她作为其中一分子,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在自己热爱的民族文化与现实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