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中华儿慈会发布《报告》显示——

社会组织可有效回应留守儿童核心需求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31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顾磊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的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于2020年6月1日发起“留守儿童关爱计划”,2022年1月启动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领域扫描及案例研究,作为“留守儿童关爱计划”中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研究聚焦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的关键供给方——社会组织。该机构于近期发布《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领域扫描及案例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社会组织可有效回应留守儿童核心需求。

《报告》显示,在组织功能上,超过6成社会组织拥有“多重身份”。大部分社会组织侧重专业服务,而平台枢纽、资金支持、政策倡导方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重要性上,18.75%的社会组织将留守儿童服务作为组织的重要服务板块,业务比重在90%以上,项目数量在7个及以上。

受访组织的注册地遍布全国,组织数量最多的7个省(市)依次是湖南省、安徽省、山东省、北京市、河南省、湖北省和云南省。在人员规模上,44.1%的社会组织全职员工数量为5人及以下,30.2%的社会组织全职员工数量在6-10人。在人员专业背景上,全职员工主要为本科学历的社会组织超过50%。社会组织全职员工的主要专业背景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社会工作、非儿童发展或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教育学。

在资金规模上,有71.6%的社会组织过去一年的年收入在100万元以内,以市/州级注册和县/区级注册的社会组织为主。在资金来源上,过半数的社会组织开展留守儿童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或资助。

在合作网络上,社会组织经常合作的对象按次序由多到少分别是学校、志愿者团体、社区、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以及企业/企业基金会。《报告》团队提出:“值得注意的是,与地方政府、社区完全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的社会组织数量相对也占有较高比例。由此可知,与学校、团体合作仍是主流,这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最初由教育部门发起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服务对象上,93.2%的社会组织将留守儿童视为直接服务对象,而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照料者、学校人员、留守儿童领域社会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视为直接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均不超过2%。在服务留守儿童年龄上,服务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占比最高。

在服务场所上,占比最高的是社区,其次是学校机构自有空间、家庭、线上开展。由此可知,留守儿童服务以线下服务居多,更多依赖于已有的社会公共设施,如学校教室、社区活动室或社区儿童活动场所。

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基本上能够有效回应到留守儿童的核心需求,其中对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综合发展方面的需求回应居多,而在营养健康、医疗救助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研究和标准化建设、监护及照料、安全等方面回应的社会组织占比较少。

根据社会组织自评估,60%以上的社会组织认为本组织在进度管理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化、成本控制、监测评估等维度上管理程度较高。社会组织在服务管理中较为重视服务执行,而对服务过程监测和效果评估关注较少。

80%以上的社会组织认为本组织服务提高了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家庭照料者的意识和能力及学校的意识及行动。其中对公众的认知和意识的改变程度认同最高,其次是对本组织的服务推动了行业发展、改善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认同度较低,认为本组织的服务推动政策发展的比例最低。调研结果显示,68.5%的社会组织没有产出过领域研究报告或政策建议报告,这也将是社会组织未来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核心着力点。

社会组织发展困境也主要集中在资金、队伍、资源、政府支持行业研究和标准化、监管及监测评估6个方面。在发展需求上,社会组织最需要的支持依次是对场地和办公等硬件设备的支持、进行资源对接、进行项目管理能力建设、进行服务专业性能力建设、同行交流与合作、进行组织治理能力建设。此外,部分社会组织也提出对具有专门的留守儿童项目申报渠道、信息化与服务体量的匹配建设、项目间高效合作机会的诉求。

《报告》建议,社会组织应强化能力建设,精准领域服务定位和策略;积极构建与政府职能部门间良性互动局面;建设有机的服务递送体系,建构开放、包容、共创的行业生态。

2023-01-31 顾磊 中华儿慈会发布《报告》显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285.html 1 社会组织可有效回应留守儿童核心需求 37,2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