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帅
新春佳节,有团圆的喜悦,更有坚守的奉献。对于很多公益人而言,“年”意味着更多的惦念与责任,他们选择在奉献中迎接新的一年,温暖更多人的心。走近他们的新春故事,一份份真挚的感动,使春寒料峭充满了浓浓暖意。
迎着新年曙光再出发
“您好,我的家人走丢了……”1月23日,大年初二,刚端上桌的晚餐正冒着腾腾的热气,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在餐桌上看得了求助电话中的重要信息,顾不上尝一口期盼已久的“家的味道”,便起身穿上了熟悉的蓝色救援队服。
夜晚的寒风冰凉刺骨,王刚边往事发地海沧大桥赶,边在群里招呼有时间的队员,不一会儿,35名队员集结完毕。这天白天,他刚带着队员们到仙岳山山海步道进行安全巡护。
“孩子喜欢徒步,原来就听说过曙光,这次走丢,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去了求救电话,能找到孩子,真的非常感谢!”又是凌晨收队,看到家属发来的感谢信息,王刚和队员们欣慰地对视一笑,便各自靠在椅背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从大年三十开始,基本每天都在出任务,习惯了。”无论何时,只要有求助,即刻奔赴现场,王刚说,这是他成立救援队时的承诺。对于他和队员们来说,“春节期间值班,不算什么。团圆的日子,求助人能平安回家,我们都特别高兴,一切都值得。”
平日里,曙光救援队队员们有着平凡的职业,教师、司机、外卖员、大学生……一旦接到任务,他们立即换上蓝色队服,化身人们眼中的英雄。他们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超能力,但在灾难面前,总会竭尽全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救援队成立8年,我们早已成了家人。”王刚说。
今年的年夜饭,王刚和妻子为值班队员们准备了火锅,“每年也会准备别的,但火锅是必备的,因为它可以一直煮,如果要出任务,队友们回来还都能吃上一口热乎的年夜饭。”深夜12点,队员们举起手中的饮料,相互祝福着新年。
多年执行救援任务,看过瓦砾下、黑暗中等待救援的人们无助的眼神,王刚和队员们更懂得“曙光”的意义。救援队一路走来是艰辛的,但在每次救援中都会全力以赴。“就像一个疯子领着一群傻子,全年无休地救援。”王刚笑着说。
从2014年成立救援队以来,救援队对社会提供的所有救援全部免费,“我们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救人,不图回报地救人。在营救一个生命面前,我们没有资格开出具体的价格。”王刚说。
新年假期匆匆而过,救援队队员们暂时脱下队服,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而他们都默默在心里许下了一个共同的新年愿望:“新的一年,继续和队友们一起,为更多人带去生命的曙光。”他们知道,为了这个愿望,他们将继续奔跑在公益救援的路上。
“愿异乡的你过个好年”
春节长假期间,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和丽水市中心医院附近的两处爱心厨房忙碌依旧。
在这里,燃气灶具、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调料一应俱全,免费供附近医院的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家属使用。
爱心共享厨房创建者名叫沈香㜭,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在长年的志愿服务中,因为目睹许多患血液病、肿瘤的住院病人想吃一口合胃口的饭菜而犯难。2021年2月起,她在括苍小区自家楼下支起了一间爱心共享厨房,供病人和家属使用。柴米油盐一切费用由她开支,不收病人一分钱。
1月21日是大年三十,沈香㜭早早起了床。这天,她和志愿者们约好,一起为身在异乡的重症病人包顿饺子。中午12点,沈香㜭和志愿者们带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准时出现在了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部。一碗碗冒着热气的饺子递到病人和家属手中,有人笑呵呵地说着感谢的话,也有人因为想家而流下了眼泪。沈香㜭嘴上笑着,鼻子却有些发酸,跟他们说:“你们都早点康复出院,明年吃自己家里人包的饺子。”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爱心厨房尽管有些简陋,火红的炉灶却给那些久困病床的人,带去了想念已久的家的味道。“在异乡治病不容易,想让他们也过个好年,给他们心里添点甜。”从医院出来,沈香㜭又匆匆赶回爱心厨房,她要开始为需要帮助的重症病患准备年夜饭。
“与其说是我帮助他们,我倒觉得我收获了更多。”2022年底,第三家沈姐爱心共享厨房“开业”。“这两年又陆续开了两家厨房,是丽水市政府相关部门帮忙联系的,免租金,装修费用也由丽水市红十字会承担。”沈香㜭说:“最早那间爱心厨房开在过道里,冬天吹风,夏天闷热,现在条件好多了。”
新的厨房,改变的是条件和环境,不变的是温暖和慰藉。陌生的城市里,一群有着相似遭遇的人在此结缘。灶台的烟火升起来,就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带给人抗争灾厄的勇气,默默守护生命之光。
将近2年的时间,爱心共享厨房收获了很多的温情和善意,也给了沈香㜭更多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些年,厨房收到很多爱心人士寄来的物资,有高压锅、食用油、调味品……”沈香㜭说,这些来自各方的暖意,一定会让爱心厨房的炉火越来越旺。
过年,少不了“妈妈的味道”
1月18日一大早,内蒙古红十字仁爱妈妈志愿服务工作队队长刘玉敏和志愿者一起来到队里,挽起袖子系好围裙,有人切菜,有人和面,有人擀皮,有人调馅,有人包饺子……大家分工协作,一边动作麻利地干活,一边欢声笑语地聊着家常。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一盘盘饺子整齐排列。刘玉敏简单吃上两口饭,赶忙为困境妇女儿童送去自己亲手包的爱心饺子。今年60岁的她,是上千名受助孩子口中的“妈妈”,受助孩子中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已上大学。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盘饺子就是“妈妈的味道”。
“刘妈妈,我想和您一起过年,还想吃您做的饭……”家住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大前地村的小义今年6岁,他的妈妈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已经悉心照顾他3年的刘玉敏,小义早已把她当作第二个“妈妈”。太阳透过窗户,照在刘玉敏刚贴好的窗花上,显得温暖而喜庆。看着“狼吞虎咽”吃饺子的小义,刘玉敏怜爱地摸了摸他的头,答应他过年再来。
仁爱妈妈工作队成立至今,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爱心志愿服务中。这些年,工作队结识和帮助的孩子并不算少,但说起每个孩子的经历和成长过程,刘玉敏总能如数家珍。刘玉敏一直坚信,只要扎扎实实把关心和爱护融入孩子们心里,就能创造奇迹。
“这些年,我们见证着孩子们的改变。”刘玉敏说,很多孩子从最初的木讷、自卑、封闭,变得越来越活泼、自信、开朗,“更多的孩子能在爱的浇灌下成长成才,是我们这些‘妈妈’最大的心愿。”
春节这些天,刘玉敏的电话、信息不断,每个电话,刘玉敏都不会错过。“刘妈妈,过年好!想您了!”看着、听着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送来的祝福,刘玉敏不由得湿了眼眶,她又何尝不想念这些孩子们。
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刘玉敏曾经选择在2018年提前5年退休,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现在总是想,幸好当时自己那么坚定,才能有缘遇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收获这么多的爱和感动。过年孩子们都想吃我做的饭,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十、九、八、七……”除夕夜,听着电视里春晚主持人的新年倒计时,刘玉敏在心中默默许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这份爱能一直延续下去,我们关注和帮扶的孩子们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图片说明:
图①:大年三十,沈香㜭(右一)和志愿者们刚包好饺子。
图②:王刚(右二)和队员们在一起吃值班年夜饭
图③:刘玉敏(中)和仁爱妈妈志愿者为困境儿童送去“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