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多点洞察和体恤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01日   第 10 版)

作者:郑新蓉 闫予沨

三年的疫情肆虐,有了来之不易春节团聚,而面对久别故乡的亲友,很多年轻人却是七分欢喜三分愁,聊天儿不一会儿,便会要面对工作还是感情归宿带来的尴尬和隐私。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吐槽:疫情什么都可以改变,就是改变不了家乡亲友对很多他人私密问题的关心和好奇。

笔者也有一个想象,当年轻人回城后,家乡好奇的亲友也一定在感叹:“几年不回来了,怎么更闷了。”“孩子们进了城跟我们就不亲了”……

距离由此拉开,无论是亲情、故乡情还是旧友情分。这是一个有趣也令人遗憾的社会学现象。其实很多年前,茅盾笔下的《子夜》描绘的“高老头”进大城市的惊恐和不安,就拉开了现代化进程中代际、城乡、贫富的种种差距。

或许,我们可以对变化着的时代和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多一些理解和观察。

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本身是更有精力和好奇来探索我们的父辈和家乡的。然而,在作者看来年轻人害怕回家、厌倦走亲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艰辛和可能的种种不如意。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城市的扩张,更多青年人进入并内卷于城市的各个行业,在陌生的环境里求生存,反而未必有家乡的同龄人“混得好”,比如他们或许没有传统意义上稳定、体面的工作,没有早早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甚至没有更多闲暇来陪伴父母或者发展业余爱好。这种落差,使得这些年轻人在亲戚口中成为“令人遗憾的异类”,也让他们不愿意面对亲戚的询问和关心。而城市生活的好处,比如相对多元包容、文化氛围浓厚、机会多、薪资高等,在亲戚眼中或许已经无法构成优势,双方难以沟通。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只要肯读书、上大学、能进城、努力工作,就意味着有更好的前途。而2000年以后互联网行业大爆发,更是为一批当时的青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财富。如今,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那种高速增长、高速吸纳人才的行业进入了平稳发展甚至谨慎收缩的阶段。那些依旧满怀希望把孩子送到大城市的家长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孩子的发展道路可能会比自己想象的、听说的要坎坷,成功与失败由更多因素决定。内卷成为年轻人的核心话题,但未必进入家乡中老年人、亲戚的视野。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分析年轻人的“孤僻”和“不合群”可能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孤单”在亲戚和家人眼中,是城市的弊病,是值得担忧的事情。但许多年轻人可能恰恰是为了这份“孤单”选择在远离家乡的大都市生活。这种孤单带来的好处有:不需要进入家乡同龄人的比较圈,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性格选择朋友,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娱乐休闲活动,包括年轻人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在陌生的大城市,年轻人能够感知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冷暖自知。但是回到家乡,却受不了乡里乡亲具体的攀比,甚至也不愿意让父母因此在家乡蒙羞。年轻人的缄默和回避可能是支撑他们自我尊严的合理选择。

当下,家长的“催婚”对年轻人是真实的困扰。如今城市普遍晚婚,和家乡的普遍早婚形成了一道鸿沟。在城市,40岁以下的未婚人都还以青年自居,但家乡早婚生子的30多岁人,早已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一个朋友说过:自己的表兄弟姐妹都开始帮忙打理家中婚丧嫁娶破土动工的大事了,而自己单身,还不懂这些事,也不想懂。每次回家甚至还会收到压岁钱,还要和孩子一桌。想来年轻人回家乡,也不再是可以慰藉游子或让年轻人放松的理想之地了。

传统熟人社会走亲戚中,为什么这么让年轻人紧张,一方面,攀比和说教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在高竞争的职场,年轻人每天考核、业绩、奖励等压力中,好不容易希望在假期暂时摆脱职场的“评比”,但回家又遭遇了另一轮的“评比”,的确会心生恐惧。所以,我们需要对今天的年轻人多一些理解和体恤。

(作者郑新蓉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闫予沨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2023-02-01 郑新蓉 闫予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365.html 1 多点洞察和体恤 37,3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