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我们需要共同经历现代化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01日   第 10 版)

作者:刘谦

每逢春节,游子们既心怀亲情牵挂,又背负伦常义务,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总要回家看看。卷裹在三年来难得的年节团圆中,一些初涉社会的年轻人也一边幽幽地吐槽“身心俱疲”:本在为毕业去向焦虑的研究生,被父老乡亲一通“回乡才是孝顺”的家族意见淹没;明明在外能说会道的精明人,回乡后蓦然发觉人情生疏,反倒引发家门口的“社恐”;自打弟弟出生后,身份“透明”的姐姐,在外努力学习,总算挣得一份存在感。春节期间面对全家人对弟弟的众星捧月,这份脆弱的自信可以在瞬间崩塌……细碎间,好像可以听到心灵撕扯、忧闷的声音,而那些已然生活定型、事业稳健、甚至儿孙满堂的七姑八舅以及自己的父母,不知是否在意年轻人这份幽幽的疲惫。

要说春节真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可以将至亲以及至亲的至亲召集在一起。既亲近又生疏的亲人们,共同以春节之名汇聚一堂。这是中华传统所携带的久远的历史能量,无论老少,心甘情愿收起所谓个性与自主,臣服在这年节的节奏里,为家族团圆聚拢而来;而长辈们所携带的具有时代烙印的价值观,在相聚时分叠加着长辈们在人伦秩序里的高位,大有喷射而出的气势,对年轻人正在进行的自我确认与道路探索进行着全方位的高能笼罩。

要说家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出走一生的起点,也是一生回望的原点。原生家庭连带着这片土地,以最深刻的方式塑造着我们最初的心灵形态:对世界的安全感、做人的价值排序乃至饮食口味。随后的成长,从走读到住宿,从学校到单位,从家乡到另一个城市,从中国到外国。空间的转换让我们有机会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回望家乡,也回望最初的心灵。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回到家乡那份难以安顿的心绪,与其说是对家乡的生分,不如说是对曾经的自己与当下的自我难以接洽的无措:一边是深深扎根的原初心灵形态,一边在承受来自更广阔世界的审视与熔炼的力量……

年轻的游子们,在这样的时空交织下感受到的心绪纷扰,很容易用“代沟”一词解释。

代沟是横亘在代际之间,影响顺畅交流与传递的隔膜。而这看似阻梗的代沟本身,其实又是那样顺理成章、代代相传。无论身处何时,我们都在以各自的生命时间与所处时代相遇。尽管时代洪流大相径庭,但是在个体生命时间的轴度上,两段历史洪流中的二十岁共享着年轻俊秀与旺盛激素,更何况血脉相连,养育中最初的心性雕刻,构成父辈与子代在茫茫人海中最深刻的关联。这份关联是尽管面临时代洪潮的纷扰,但依然可以相通与传承的底气。当然,巨大的历史背景差异绝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代社会,不确定性扑面而来,不可预估的科技力量勇往直前,似乎有更多的生存方式被接纳,似乎又有更多的风险在潜伏,人们很难对世界走向有着准确把握,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年轻人越是被信息冲击,越是被所谓“自由”的选择萦绕,越是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也越是对未来彷徨,从而越是难以被上一辈的价值观彻底说服。

抬眼世界,所谓代沟的困惑,当然不仅当代中国独有。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其宽广的国际视野,就如何实现当代社会建设者的议题,曾撰写《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她在晚年意识到人类即将进入完全不同的时代,推出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两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者不约而同指出,世界在休戚相关的意义上正在形成一体,共同经历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的共同命运。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以各种方式与迅猛发展的科技相处,包括长者向年轻人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而不是传统社会中后来者向长者学习继承技能和资源;同时,当代人必须以更宽广的胸怀学会面对多元差异,包括远方那些貌似匪夷所思的文明形态,也包括近在咫尺与我们不同代际的文化思维。

说回年节里的疲惫,那是年轻的心灵对世界的触碰,透着青春的柔软和敏感;放眼世界和一生的生命历程,春节的召唤、家乡的质感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磨损,那是文化血脉在无声中的传承。代际交叠与交流正如年轮般静谧而流转。隔膜总会存在,总会度过,总会扩展,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时代,都会成为生长的印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23-02-01 刘谦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364.html 1 我们需要共同经历现代化 37,3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