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一曲琴音 疗愈心灵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10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近日,土耳其发生地震,多地救援工作紧张进行,如何舒缓受灾民众的悲痛情绪也引发社会的热切关注。前不久,由国际古琴养生学会组织的“古琴音乐缓解焦虑情绪之我见”直播活动在线上举行,专家学者用自身经历将古琴音乐的妙处娓娓道来。

“古琴音乐疗愈一直在广东开展得比较活跃。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曾在广东组建团队,带着古琴到当地做志愿者活动。”国际古琴养生学会名誉顾问鲁新华介绍,这一公益活动持续开展了三年,他们在当地建造音乐爱心家园,通过音乐干预来缓解灾后群众的创伤应激障碍,为他们做音乐治疗和身心康复。

鲁新华至今记得,初到时条件有限,他们在几间板房内,将废旧的桌椅板凳简单一搭,铺上白色床单,便组建成了一个简易的治疗空间。“当时,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和当地的孩子们做一些音乐干预的活动,帮助他们缓解惊恐、丧失和悲痛的情绪。我们则主要是对一些成年人,如灾后群众、医务人员、救援人员等,他们直击灾后现场,灾后的应激障碍就比较明显。”

而此时古琴音乐的干预,让不少受众的心灵得到疗愈。“我们会在现场播放较为舒缓的古琴音乐,并伴随艾灸、按摩等,让他们先将情绪放松下来,这一阶段被称为观自在;伴随着古琴音乐调气调神,他们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疏导,通常会开始愿意诉说自己身体的感受和经历,我们把这样的沟通称为长生玉,像玉一样温润、温暖;最后,我们会进行古琴的弹唱和互动,大家会跟随旋律进行简单的唱诵,内心如同长出莲花一般,渐渐放下负担,重拾起内心安宁,这个阶段被称为莲花心。观自在、长生玉、莲花心,我们通过这三个环节去启发和陪伴他们,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曾有一位参与者在1个半小时的疗愈后分享反馈:“在重灾区,眼前是倒塌的房屋和无数的生死离别,那种惶恐、悲痛的感觉挥之不去。但听了古琴的弹唱,内心仿若有一双手在轻轻安抚,充满温暖。”

鲁新华说:“当前,疫情、工作、学业等压力,常会让大家出现精神焦虑,可以适当地用古琴来引导静心调息,并用曲调来调动自身的能量,让生命重回自然状态,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国际古琴养生学会会长风美茵也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初心,希望将古琴带来的身心愉悦传递给更多人。

风美茵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之前仅在书本上了解过古琴,并没有实际听过古琴音乐。直到2009年,我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到北京后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它。那如流水般的天籁之声,令人身心舒适,仿若天人合一一般,美妙自然。”

对古琴的“一见倾心”,让她专门买了一床古琴,名叫“古风",得自“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田双琨之手,一直使用了14年。她也曾跟随田老学习斫琴技术,并通过翻阅古籍,了解到孔子、俞伯牙、诸葛亮、蔡文姬、卓文君等学养深厚的先贤都精通琴学,而且他们都体会到了弹古琴能够涵养并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

“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拨弄琴弦,琴弦的弹动带来的是心的震动,一声声婉转悠扬的琴音,让人沉浸在古人的艺术中,仿佛跨越历史长河与古人对话,也像是在和自己对话,让内心变得平和、宁静,又充满力量。”

正因如此,风美茵不仅将论文方向选在古琴音乐的疗愈上,同时也致力于古琴文化的传播推广。

“在香港乃至海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琴音乐。目前,我也在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戴昭宇教授合作,努力将古琴与心身疗愈同中医学和国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日后将举办更多的讲座和音乐会,弘扬琴道、传承国学,在疗愈自己的同时,也疗愈他人。在香港教授弹古琴,让更多香港人学习古琴而感知古琴的疗愈魅力。”风美茵说。

2023-02-10 徐金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7901.html 1 一曲琴音 疗愈心灵 37,9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