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冬 凌云 奚冬琪
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两地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推动两地高质量发展,2016年5月,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随着一系列规划的出台和政策的落地,两地协同发展快速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型起势,行走在两个城市之间,就像穿梭在一个城市的两头……
2月5日中午12:08分,伴随着婚礼进行曲,成都小伙儿刁磊携重庆女友幸福地跨入婚姻殿堂。
“从相识至今,3年来,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在成渝两地之间往返。”刁磊回忆,一开始,双方的父母还有一些担忧,怕“双城”生活会影响两个人的感情。然而,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去重庆还是来成都,距离都不再是问题,办事也越来越方便,成渝间的城市界限已越来越淡,两边老人的担忧随之烟消云散。
确实,重庆、成都同根同源,正以看得见的加速度相向而行。3年来,川渝两地秉持“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意识,锚定“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各项部署落地落实——大力实施了成渝中线高铁等160个重大项目,出台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方案,311项“川渝通办”事项、43项便捷生活举措让两地关系更加紧密。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生产总值达到29129.03亿元,成为GDP“第四城”;成都也以20817.5亿元顺利跻身“两万亿俱乐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跑出了加速度,奏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成型起势
“1952年建成通车的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独立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设实现了成都和重庆的相互联系从规划走向现实,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讲解员陈金凤每次讲起成渝两地的交通史都会激动不已。如今,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再次将成渝两地协同发展推上新时代的舞台。“行走在两个城市之间,就像穿梭在一个城市的两头。”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一直以来,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短板,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
2022年11月底,成渝中线高铁正式开工建设。作为连接成渝双城的第4条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最高效的直连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刷新”两地时空距离,实现成渝之间常态化50分钟通勤时间。它的建设不仅便利了沿线人民群众出行,还将助推重庆、成都“双核”内部产业布局向沿线的重庆大足、铜梁,四川乐至、安岳等“双圈”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的消息,也让早已退休的原成都铁路局干部陈启华百感交集。
“我是乐至人,每次回家乡,乡亲们总跟我开玩笑,什么时候才能把成渝铁路‘拉直’?”陈启华说,乐至位于成都与重庆直线发展轴上,距离成都市区仅70多公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等都未经该县,乐至的发展因此逐渐落后于周边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提升,乐至境内已经开通了成安渝高速以及遂资眉高速,与成都、重庆、遂宁、眉山等地的联系逐步得到加强。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乐至到成都的距离仅仅一站而已,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陆上交通动作频频,航空领域也迎来重要进展。2022年2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建设为牵引,加快打造西部对外开放空中大通道。
“数据显示,目前以成都双流、天府,重庆江北等枢纽机场为核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开通国际航线240条,成都、重庆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两位。”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将初具规模,成为支撑中国民航发展的第四极。
站在泸州港内,色彩鲜艳的集装箱整齐排列,一艘满载化工品的货船拉响汽笛,缓缓驶出港口。很快,它将抵达重庆果园港,并将货物转铁路运到广西钦州港,经海船运往印度尼西亚。
“叠加比陆运成本更低的江运,将为客户节约综合成本近20%。”承运该批货物的民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重庆—钦州—印度尼西亚常态化江铁海班列的顺利开行,不仅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服务节点延伸至泸州,也为西南地区的客户提供了新的运输模式。
从陆上到空中再到水上,更加畅达的交通让成渝间互动更加频繁。去年10月,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名单公布,成都市联合重庆市以城市群申报,成为9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之一,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
携手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
文旅产业是成渝两地共有的优势领域,也是两地文化消费产业链接的重要载体。
兔年春节期间,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茶铺依然火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围炉煮茶”,享受成都特有的“慢”生活。“成渝两地像极了一口鸳鸯锅。”深圳青年吴建中和几位同学趁着放假,已经在重庆成都游玩了近一周。在他们看来,“魔幻”重庆现代化气息浓郁,如“红锅”一般热辣爽利,而成都拥有更多人文气息,就像“白锅”一样味道醇厚。两种不同的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根据大众网、携程网等统计,成都、重庆均是今年春节出游的热门目的地。期间,川渝两地不约而同聚焦“不夜城”特色,激发夜间消费活力。成都开展了夜游锦江、成都灯会、光影节、火花节等系列夜游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参与。而重庆在除夕夜推出的焰火表演、灯光秀、无人机表演,则再次成为顶流。
而早在去年12月22日,2022“成渝双城消费节”暨2023“爱尚重庆·迎新消费季”在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中心广场正式启幕。活动期间,川渝两地市民前往风格街巷、人气市集、城市度假、滨江休闲、亲子研学、时尚运动、文商旅创、流量首店等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消费新场景“吃喝玩乐游购娱”,均可享受优惠。这些场景包含重庆解放碑—朝天门商圈、重庆光环购物公园、鹅岭二厂文创公园;成都交子大道、玉林东路特色商业街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一大批群众耳熟能详的网红打卡地。据了解,本次“成渝双城消费节”还将联动成渝两地60余个区县一级环渝、环蓉重点城市的上千家商旅文体企业,为川渝两地市民带来上亿真金白银的优惠。
2020年以来,成渝两地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商务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商贸流通、消费促进等6个工作专班,积极推进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2022年8月,《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根据实施方案,通过培育建设,到2025年,将形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双极核、多个区域与次区域消费中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品质高端、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与此同时,当下的成都与重庆已经在建设高端商圈、强化首店经济、消费场景焕新等方面实现多维发展。以首店经济为例,截至2021年11月,成都和重庆在当年分别引进800余家和200余家首店,成为国内新消费多元发展的前沿。去年12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暨成德眉资同城化电商品牌发展资源对接会在成都举行,通过主题交流、展示对接、项目签约等形式,集结川渝地区10个产业带,形成了在新电商领域的合作机制。如,成都简阳市与重庆市大足区将畅通两地跨境、社区、产业等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川渝电子商务品牌IP。
“在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上,川渝将推动形成‘双核引领,多域联动’的消费发展格局。”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组团打造高能级“1小时消费圈”。
共建共享
打造高品质宜居地
在很多人眼里,拉近成渝两地距离的不仅是交通便捷、基本公共服务等的持续提升,更多便民惠企政策的出台,才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的源头。
几天前,家住重庆的周先生来成都探亲时突感不适,被120送到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工作人员接过周先生的重庆医保卡,迅速办好了入院手续。在了解病情时,周先生还拿出了前段时间在重庆西南医院的检查结果,供医生诊断病情。而这正是得益于川渝医疗的平台互联、系统互通和结果互认。
3年来,川渝两省市持续推动川渝疾病防控、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中医药科技协作创新不断深化,联合组建眼科、神经外科、疼痛科等80余个专科联盟,建立20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38家三级公立医院互认16项临床检验、41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2.9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过251万人次。
不仅如此,川渝卫生健康部门还联合发布《统筹川渝跨界毗邻地区120应急救援服务范围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到2025年,川渝毗邻地区2小时应急救援圈将基本建成,两地120指挥调度中心能够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调度120车辆提供跨界院前急救服务,患者跨辖区应急救治的院前急救服务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
“‘川渝20路’开通后,我们去重庆办事更方便了,价格还便宜!”这是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渝北区的公交车“川渝20路”正式开通以来,广安邻水县不少居民的共同感受。
“川渝20路”是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市主城区的首条跨省公交车。该条公交线路实行跨省域互通、互联,支持两地公交卡通用,实行阶梯票价,最高票价5元,为两地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实惠,也架设起川渝毗邻地区常态化交流合作、旅游探亲的桥梁。
这也是自2022年8月《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以来,四川广安群众看到的最直观的改变之一。据悉,《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中直接提到广安的重大事项有56项,间接涉及82处。为更好落实该规划,广安市委六届五次全会还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等7个方面进行部署。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重庆都市圈北向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协作共兴基地、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生态安全涵养区、跨省域同城化发展改革试验区等,基本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3年来,随着川渝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两地群众交往更频繁、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数据显示,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成渝高铁日开行列车80—120对,跨省城际公交累计服务超127万人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固定电话通信资费一体化;川渝电子健康卡实现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实现“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2022年1—11月,累计办理川渝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2.33万人次、待遇领取资格互认6.34万人次;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信息实时共享,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2.6万人次,发放异地贷款20.3亿元。川渝两地人才中心全力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跨省通办”“川渝通办”,提供人事档案互转服务2.5万人次,人力资源互通欣欣向荣。
3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成渝两地正合力朝着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