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吴德刚:守望精神的家园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1日   第 08 版)

吴德刚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文/本报记者 韩雪 图/本报记者 姜贵东

从拉萨到林芝的318川藏线国道旁,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名叫尼洋河。这条发源于5000多米的米拉山,最终汇入雅鲁藏布江的河流中游处,湍急水流中立有一块巨石,两岸山体巍峨,高山深沟之间,水击巨石之声震耳,令人难忘。

说起中流砥柱,坐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办公室里的吴德刚,最先想起的就是此地此景。

1990年、1998年,吴德刚曾两次赴西藏工作,在西藏工作期间实地考察了西藏所有的高校、中等学校,以及近一半的小学,完成了几十万字的调查笔记,足迹遍及西藏所有的地市和县区市。而每每走川藏线经过此处,吴德刚都忍不住将目光投向水中巨石,眼看河流浩浩汤汤,眼看石顶孤松矗立,眼看石旁激流澎湃,巨石自巍然不动。

多年后,为完成牵头负责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五年规划重大项目,吴德刚参与梳理90多种革命精神的历史资料,在历史的厚重文献中,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无数共产党人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奋斗历程,他不由从这一中流砥柱的“形”想到无数位迎难面险、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人,由形及意又想到他们屹立浪潮、忠诚担当的革命精神,他感慨道:“我们党为什么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因为有这样一批革命者、建设者!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的‘中流砥柱’。”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走过百余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近97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百余年走过的历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对历史不倦脚步的追索,以及大半人生的见闻,使得吴德刚对此有了深刻认识,他在党史宣讲中不止一次这样讲:“党的历史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每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同志,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今天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不断锻造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勇气,增强我们的力量,使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留土”西藏的精神洗礼

在2019年的《求是》杂志上,吴德刚发表过一篇题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旗帜》文章,当中用到一张照片,是毛泽东同志站立在延安窑洞前,穿着打补丁的蓝裤子和一双黑布鞋,意气风发地给干部作报告的情景。吴德刚坦言:“这张照片,我特喜欢!”因为,看到这双布鞋,能真切感受到毛泽东是如何脚踏实地站在黄土地上。

1990年夏,吴德刚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原国家教委(1998年更名为教育部),作为新进机关的年轻干部,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团,并被确定为西藏教育调研组组长。送行会上,时任国家教委党组书记的何东昌勉励青年干部:新进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首先应该吃透国情,了解民情。当然,青年干部出国深造也应该,但必须坚持走“先留土,后留洋”的路子。“先留土,后留洋”,深刻影响了吴德刚的人生轨迹。

作为第一批进藏支教锻炼的青年干部,吴德刚花了7个月时间,走遍了西藏的42个县,记录了30万字的调查笔记。正是这种被基层干部总结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工作方式,给了吴德刚丰硕的收获。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中小学,只有6所旧式官办小学……”“和平解放后,西藏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调查中,吴德刚看到,在西藏许多城镇,很多地方有了漂亮整齐的学校。但广大农牧区的乡村小学,办学条件极为艰难。“有不少学生没有床铺,初冬时节仍然睡在潮湿的地铺上;还有的教室没有桌椅,学生坐在地上听课……”“同时,许多民办教师以非同寻常的奉献精神扎根在农牧区学校。”

据统计,1990年西藏全区适龄儿童平均入学率只有54%。广大农牧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更低,初中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很低,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学生的高辍学率。“54%的入学率,这就相当于100个孩子里,将近50个孩子上不了小学。”时隔多年,吴德刚还清晰地记得这个沉甸甸的数字。此后,吴德刚以强烈的责任感,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多次进藏参与制定西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六年义务教育规划、人才培养规划以及西藏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西藏农牧民教育等重大政策法规。以绵薄之力投身于西藏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中,他坦言:“我后来对西藏工作的许多思路,大部分取决于1990年到1991年的这段调研经历。”

媒体报道:截至2020年底,在西藏,15年公费教育政策率先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如今再提起这些巨变,吴德刚又多了深一层的思考和感慨:“你想,今天的西藏有99%的小学入学率。30多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这背后是什么?!”

在西藏的“留土”经历,让吴德刚尤其体会到西藏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事业本身。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无论是西藏的教育事业,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其根本离不开一种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缺氧不缺精神”是对西藏广大干部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和礼赞。

带着对“老西藏精神”的深切感悟,2001年7月9日,吴德刚在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欢送会上的发言中说,“西藏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老西藏精神’,永远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西藏的爱源于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如果有人问,在西藏艰苦锻炼的那些日子里,最难忘的是什么?吴德刚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去过的八一村。因为在那里的一项极限挑战,让我深深感受了藏族干部群众崇高的精神世界。”

小小的八一村坐落在藏北海拔近5000米高原上,它的原藏名叫“札萨村”,从村名的变更可知当年解放军解救受苦农奴的感人历程。

吴德刚这样回忆它:“令人难忘,并不仅因为它的小、它的高和它别具特色的村名,也不仅是因这里的村办小学有一间我从未见过的仅七八平米见方的教室……是因为这里的藏族群众最朴实、最憨厚、最热情……”

1990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吴德刚率西藏教育调研组在那曲地区(现为那曲市)调研。离开八一村民办小学的归途中,他们乘坐的吉普车陷进了被冰雪覆盖的沼泽地。当陷入车毁人亡的险象时,是八一村那些素不相识的藏族群众艰苦奋战了五个多小时,才把车推了出来。

长年从事宏观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吴德刚平常格外理性,而在采访中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却尤其动情。

“我不能忘记,在那五个多小时里,八一村方圆好几里地居住分散的牧民们,不顾放牧一天的疲劳,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我们……”

“我不能忘记,在那五个多小时里,陪同我们的那曲县(现为色尼区)教育局曹局长,不顾冰水刺骨,用双手一把一把清理车轮下的障碍物……看着这位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5个年头的、家在扬子江畔的大学生,因常年在那曲高原的乡村学校里奔波,被冻掉了半只耳朵,我的心不由自主感到了震撼,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奉献,一种不同寻常的奉献。西藏现代教育大厦的崛起,靠的不就是无数个这样的奉献者吗?”

“我不能忘记,在那五个多小时里,村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一边用长长的藏袍袖子擦着鼻涕,一边迎着刺骨的寒风走向不远处的山坡,一趟又一趟搬运着垫车轮的碎石块,谁也说不清他们究竟走了多少趟,到底搬了多少块碎石……”

天黑了,高原的夜空中不时回荡着人们奋力推车的号子声:“一二,加油!一二,加油!”

整齐、热烈、亲切、持久的号声永远留在了吴德刚的心中,也将他的情感,留在了西藏。

1998年,教育部拟选派干部援藏。由于那时西藏条件比较艰苦,再加上高原缺氧,很多人望而却步。组织人事部门最后想到吴德刚:“能不能再去一次西藏,完成好这项任务?”

没有犹豫,吴德刚第二次来到西藏,一干又是三年。其间,担任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的吴德刚走遍了西藏所有的县,唯独剩下一个墨脱县。这是当时中国唯一还没有通公路的县,到过墨脱的人都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2004年,已担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德刚又专程回到西藏,步行进入墨脱,参与了当地“普六”验收工作。墨脱成为全区最后一个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县。

吴德刚总结说,“因为工作原因,我多次进藏工作。尽管每次进藏时间长短不一,长至三年,短则半个月,也尽管每次任务和角色不同,或是下基层锻炼的青年干部,或是作为咨询专家乃至教育厅副厅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一次进藏时在心灵上所受到的震撼是强烈的,西藏高天厚土留给我的眷恋是永恒的,我对西藏人民的真挚热爱更是无限的。”更因为,“老西藏精神”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永恒的。

“我一生2/3的时间是在西部度过。”吴德刚60多年的人生轨迹里,41年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度过,新疆、西藏、甘肃、陕西,都留下过他生活、学习、工作的身影,但西藏对他的影响最深。

那曲市和阿里地区不能生长树木,吴德刚调研时了解到许多老百姓从没见过苹果,更别提吃苹果了。这对吴德刚形成了深深的触动,尤其他在物产丰富的新疆长大,却在西藏体验到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大自然的严酷无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吴德刚人生中的又一次“再教育”,也始终成为他关心帮助西藏的强大动力。

2021年3月,吴德刚又一次回到西藏。这一次,他是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宣讲和座谈交流中,与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并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吴德刚注意到:西藏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充满热情,在西藏昌都宣讲时,市政协还利用休息日安排学习交流会;在拉萨市与十八军老战士及老干部互动交流中,大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老西藏精神”强大生命力的高度认同,都让吴德刚深受教育……

■始终做好塑造心灵的工作

吴德刚曾在多个省份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过,但其中大部分的工作精力,都用在塑造人的精神和心灵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曾经参加民办教师培训,历经大学教师、地方教育厅副厅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人事司司长、部长助理等岗位,关心最多的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为党建和党史工作者,塑造心灵的工作面进一步拓宽。

2017年6月,在迎来建党96周年之际,国新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吴德刚说,要讲好党史故事,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感化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当年2月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这一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吴德刚站上了“委员通道”——

“作为党史工作人,我们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人民的故事、讲好革命英模的故事、讲好领袖的故事。我们更要让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知道,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特别提到: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不断发扬革命精神,党的革命精神与党的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2021年5月14日,吴德刚走进了全国政协“委员讲堂”。这期“委员讲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邀请吴德刚委员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作了题为《铭记百年光辉历程,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报告,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精髓与力量。“我们取得所有的成绩,都是无数共产党人付出大量的心血、汗水甚至用生命换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岁月中,在和平时期,仍然有很多革命者、建设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说在整个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3000多名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而为了实现伟大脱贫攻坚任务,有1800多名党的好儿女献出了生命……”

2021年以来,吴德刚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和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成员,为党政机关、高校、企业、基层单位进行宣讲,全年累计42场,最密集时,两三天一场。“他每一次去讲,都会弄清楚是什么单位,谁来听,根据受众的情况,花上一天半天时间,再重新调整一遍讲稿。”胡志鹏是2019年10月来到吴德刚身边工作的兼职秘书,三年多下来,他最大的感触就是:精神的力量是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

诚然,工作45年,入党40年,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从事组织工作或是党史工作,吴德刚的工作重心都是塑造人的精神和心灵。他总结说:“教育工作主要是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党建工作是锻造党员干部的灵魂,而党史工作则净化人的灵魂以资政育人。”在他看来,“中流砥柱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魂的体现,在最困难的时候可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靠山。有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我们国家能够前进,民族能够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灯塔就能够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2023-02-21 韩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458.html 1 吴德刚:守望精神的家园 38,4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