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张謇慈善探索中的“第三次分配”意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1日   第 10 版)

叶沈良

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张謇,一生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功绩卓著。张謇行慈善在很多方面凭的是一己之力。他办企业,注重对企业的再投入,注重对工人的再分配,注重把个人收益用于慈善事业。张謇的时代没有“第三次分配”的概念,但他用自己对社会事业的贡献体现着第三次分配的意义。

以第三次分配的概念来看待张謇时代对慈善体系的构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现实意义。张謇是把办企业所得个人收益,用在了慈善事业体系的建构中。

张謇说:“除旧有恤嫠、施棺、栖流诸事外,凡特设之事六:曰新育婴堂,曰养老院,曰医院,曰贫民工场,曰残废院,曰盲哑学校。”张謇的慈善体系探索,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向近代慈善意义上的公益领域拓展,体现出第三次分配的意义。

张謇兴办慈善公益,探索、完善慈善体系,缜密、庞杂,是张謇区别于其他实业家开办慈善事业的不同之处。如公共安全方面的警察传习所、模范监狱等,公共卫生方面的南通医院等,交通设施方面的桥梁、涵闸、路灯、公共车辆等,通讯事业方面的电报、电话,公共娱乐方面的剧场、公园等,公共科普方面的博物苑、图书馆等。张謇凭借自己的个人财富,在多方面去奋力追求,去进行探索。

张謇让自己的财富在关怀老人的慈善事业上生辉闪光,例如举办养老院。1912年,时值张謇六十大寿,张謇用所得亲朋好友的祝寿礼金,建造了第一养老院。张謇70岁时,应60岁生日之时约定,又用贺礼寿金建造了第三养老院。张謇三哥张詧将70岁寿辰所得亲朋好友馈送之礼建造了一所养老院,称为第二养老院。张謇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题书“老老院”,使老人有尊严地度过值得珍惜的时光。

张謇在关护幼小的慈善事业上尽心竭力。1906年,张謇在唐闸镇建成新育婴堂,占地有24亩,其规模为当时全国最大。第一年接收婴儿305名,到1923年,接收数量约为1300名。

张謇在关爱病患的慈善事业上惠及民众。1911年,通州医院创立。1913年,张謇、张詧创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年5月,新建医院。1914年6月,张謇亲自为建成后的“南通医院”题写院名,并亲自题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张謇关切残疾,针对盲哑儿童接受不到教育、难在社会独立谋生的状况, 创立盲哑教育学校。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于1915年创立,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师范学校。1916年,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张謇亲自担任盲哑学校首任校长。

张謇关注贫民,创办贫民工场,1914年8月,张謇创办南通贫民工场。贫民子弟主要是南通人士,少数外地人士,总人数在100人左右。张謇后来另外在盐城东台以及十二圩各又办了一所平民工场。

张謇关心流民,为弥补官办养济机构不足,张謇以自己的力量办起栖流所,让南通大街小巷看不到乞丐流浪。

张謇在探索慈善体系方面的意志与精神都值得后人敬仰。他办慈善事业,不被认同和理解过,特别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顾自己高龄,卖字办学、办养老院,如果不是对慈善有深厚情怀,也不可能有这种以命相搏的奋斗精神。

从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联系到新时代的第三次分配,我们可以体会其对当代第三次分配的特殊意义。

一、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告示,人生丰盈的最佳标准是对于社会的贡献。第三次分配的表面形式是对财富的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精神内核是人生价值的再实现。张謇立志有钱后非得用于百姓的有用事业,本着这样的理念与信条,把个人财富用于社会事业,用于完善南通的慈善体系,张謇的人生在慈善追求中闪耀光彩。

二、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展示,财富利用的最佳途径是对于慈善的追求。新时代提倡在慈善领域更多体现第三次分配,也是号召更多人让财富体现最闪光的价值。社会有发展就会有差距,慈善在缩小社会差距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有悠久的生命力,第三次分配能在慈善领域发挥更多作用。慈善,让社会闪烁更多的亮色。

三、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警示,社会公平的最美体现是对于百姓的奉献。第三次分配需要财富所有人的善心,需要财富所有人的奉献。社会公平需要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参与,释解百姓的心理忧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所有人的加入,更需要一大批企业家倾心倾情的投入,张謇身体力行地做了,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去践行。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

2023-02-21 叶沈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468.html 1 张謇慈善探索中的“第三次分配”意义 38,4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