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保持本色,是一种力量

——一位老委员的二十年履职心路

刘伯晓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8日   第 08 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届县政协常委,二十年的履职路,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只有一名政协委员的执着、坚毅和对政协笃定的情感。

2002年,我成为江苏省涟水县政协委员。刚开始的时候,具体怎么履职,我一点门儿都没有,是一些“老政协”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政协委员们平时走到一起,就会聊一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走到群众中,就会把党和政府的好声音传递给老百姓,再把老百姓的建议汇报给党和政府;遇到什么困难,大家也都会伸出援手。

2004年,为解决当地在外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涟水县委、县政府鼓励我办一所学校。于是,我开始筹办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许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筹措资金就是第一难。县政协有6位委员知道我的困难后,也帮我想办法,有的把儿子娶媳妇的聘礼钱借给我,有的把女儿出嫁的陪嫁钱借给我。王志刚委员是一位残疾人,办养鸡场攒了一点钱,夏天冒着高温,让儿子骑三轮车载着他来到我家,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兄弟,你办学是为了让老百姓孩子上学,是善事,有困难我们都应该帮。”说着,从怀里掏出了5000块钱塞进我的手中,此情此景,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就是这些暖心的事儿,在我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我虽然是残疾人,但没有残疾人的自卑。命运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遇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助的就主动帮助,帮不了的,就把民情民意带上来。20年我走访调研几百次,行程上万里,用行走不便的脚丈量着真真切切的民情。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做好政协建言献策的答卷人,就要让自己沉下去。2020年,我们涟水县政协开展“有事好商量”活动,黄营镇徐筄村是我的联系点,有500多户人家。为深入了解社情民意,2020年8月我在这里连续走访了12天。有一天室外气温高,我拄着拐杖行走在乡村的水泥路上,一位村干部看到我顶着烈日在村里调研,劝我说:“天太热,就不去了吧。”我一再坚持:“再到几家看看。”第二天,我又去徐筄村开始了工作调研。徐筄村一位老奶奶看到我说:“以前是有困难找警察,现在又来了刘委员,我们更不怕有困难了。”

是的,委员联系点,联系的不光是老百姓的事,更是政协人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我把徐筄村联系点当成自己的家。我爱政协委员的身份,爱老百姓的事和情,因为我知道,爱是鸟的翅膀,是鱼儿的尾巴,是春天里的阳光,是田野里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的流行语言。几十年来,民情民意深深地钻进了我的骨髓。

每年,我都要向政协提交三四件提案,其中许多提案都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批示,也有不少被评为优秀提案。《低保政策要做到应保尽保》《美丽乡村建设——谨防“一刀切”,开辟“多元化”》《“五环”联动,扎牢学校安全网》《卫生城市的创建不只是眼前,更要有远方》等提案,都是我在广泛调研中得来的。

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低保政策要做到应保尽保》这件提案。2011年,我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个别乡镇、村组存在“人情保”“关系保”“富人保”,甚至还有应保未保的现象。经过深入走访调查,我整理了这件提案,内容直指问题。然而,这件提案动了投机取巧者的“奶酪”。有一户当事人,还是我的本家长辈,直接威胁到我的门上,说是如果取消他家的低保,每年就由我赔他家的损失。这件事让我父亲知道了,他把我叫过去:“伯晓啊,你就不要多管闲事,听为父一句话,省事无事。”亲情与原则在较量,我对父亲说:“爸爸,这件提案我必须提交。那个村还有三户人家因病穷得叮当响,但没能享受低保,我们不能看着不管。”

这件提案提交后,县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城乡低保核查工作组,重新核准低保户,建立起了更加“顺民心、合民意”的城乡低保、重残救助机制。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感到政协委员没白当。

20年政协路,我与联系户建立起了深厚的真情。2018年,政协委员走基层活动中,我一直牵挂着岔庙镇桑庄村的桑右伍一家人。

桑右伍与妻子都是精神病患者,婚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先天性痴呆的孩子,家里还有桑右伍常年患病的母亲,这样的一家四口哪有能力维持生计?后来我了解到,桑右伍妻子没有办理低保手续,是因为没有户口。于是,我拄着拐杖,开始为桑右伍的妻子办理户口和残疾证而奔走。我租了辆面包车拉着他们一家三口,唯恐走散,就这样到淮安市精神病院进行残疾鉴定。后来,我找到县公安局、民政局,又到村里找了20户村民按手印签字,从县到市再到省,足足跑了一个月。经过市县两级医疗机构鉴定,桑右伍一家三口属于二级残疾,县残联为他们办理了残疾证。不久,桑右伍妻子的户口也有了着落。

有一次,我和徐筄村书记在一村民家中谈到留守儿童的事,了解到有的孩子想到县城读书。于是在议事会上,我郑重表示,凡是徐筄村的孩子到金城外国语学校读书,直接入学并免收培养费,如果家庭有经济困难的免除所有费用。

2021年6月,我在东胡集调研,有位村民试探着提到自己亲戚家一个残疾孩子上学困难的事,我二话没说,答应了下来。这个残疾孩子叫徐万里,是他的奶奶从路边捡回来的弃婴,眼瞅着即将上初中。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一个失去自理能力的孩子,靠轮椅走路,入学以后,许多事需要有人帮助,一切都要无障碍服务,困难可想而知。我毅然收下这名学生,并免去了所有读书费用,成立了一套班子帮助他,还在县政协组织的助残活动中主动认领了他。

学校创办至今,已招收残疾学生70多名,都安排了专门生活老师和任课老师定人定时服务,解决了学生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保护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也尽自己所能,减免和资助残疾人子女、困难学生读书费用,并把每一个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都写进了助困档案。

2021年,我获得淮安市“有事好商量十佳乡贤”光荣称号,受到政协淮安市委员会的表彰,市委书记亲自给我颁奖,这更让我体会到政协大家庭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政协委员,我会把人民永远装在心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为党争光”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我对政协的感情是笃定的、永恒的。现在,我们学校又有两位老师成为县政协委员,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坚定信仰、保持本色也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令人受用终生的强大力量。我会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信仰,永远保持政协委员的本色,继续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刘伯晓

江苏省涟水县政协委员,江苏省淮安市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江苏省淮安市肢残协会主席,江苏省淮安市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董事长。江苏省自强模范。

2023-02-28 刘伯晓 ——一位老委员的二十年履职心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817.html 1 保持本色,是一种力量 38,8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