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5年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徐军和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8000多名志愿者,悉心守护着5300余名孤困儿童,让孤困儿童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和感恩的种子。

为孤困儿童撑起“爱的晴空”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8日   第 11 版)

徐军和受助孩子 受访者供图

5000多个孩子的“徐爸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月20日,琅琅读书声从山东省临沂市智星学校明德班传来,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诵读国学经典。很难想象,这些面带笑容的孩子们是孤困儿童,曾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年,徐军和志愿者们组织他们寄宿、学习,通过国学、艺术等不同课程滋养他们的心灵,让孩子们露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2016年的一次经历,让徐军的人生与一群特殊的孩子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节假日习惯去参与一些公益活动。那天是去兰陵县磨山镇一个困难家庭走访,本来计划只是为孩子捐些物资,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徐军回忆说:“当时去探访一个8岁男孩。男孩父母意外去世,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和他聊天的半小时里,他从没抬头看过我,一句话都没有回应,一直面无表情,蜷缩在角落。”

男孩的敏感和封闭深深刺痛了徐军,“回去之后就想系统了解下孤困儿童这个群体的难处,看看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之后,徐军陆续走访了几百个孤困儿童家庭,“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但都因为缺乏关爱,导致性格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走访得越多,心里越堵得慌。”徐军说。

“其实国家的孤困儿童福利政策很多,上学和生活是不成问题的,他们更缺少的是陪伴和爱。”走访了解得越多,“为孤困儿童做点什么”的心思在徐军心里就越强烈。“走访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很多志愿者,发现大家在这方面非常有共识,都希望给孤困儿童更多的陪伴和温暖。”2018年4月,徐军牵头成立了“临沂市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

这些年,徐军带领志愿者走遍了沂蒙近万个大大小小的村庄,与5000多名孤困孩子“一对一”结对。“我们希望给孩子持续的关爱和陪伴,虽然他们的童年没有父母陪伴,但成长中还有志愿者‘爸爸妈妈’。”逢年过节,徐军和志愿者们会把结对帮扶的孩子接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徐军像父亲一样,陪着孩子们经历了不少“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过生日、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去游乐场,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听到帮扶孩子叫自己“爸爸”,这位坚毅的山东汉子哭红了眼睛。

随着服务团志愿者的增加,为孤困儿童组织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国学、艺术、礼仪、心理咨询等公益课,每年寒暑假的冬令营、夏令营……这类活动,徐军几乎场场都在,默默陪伴在孩子们左右,“我不想愧对那声‘爸爸’。”徐军说。

8000多名志愿者的“主心骨”

服务团有个规定:“一对一”结对成功后,志愿者要对接受帮助的孩子“一盯20年”,让志愿者与孤困儿童组成“长期家庭”,给予孩子们“家长式的陪伴”和“正规化的教育”。“我想这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陪伴和温暖。”徐军说。

“每位志愿者要保证每个月至少1次到孩子家中,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要随时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遇到特殊情况要及时陪伴在孩子身边。”这些年,徐军和志愿者们都严格执行着这些规定。

徐军的真诚和努力像一个磁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5年的时间,服务团已经拥有8000多名志愿者,徐军成了这些志愿者的“主心骨”。

2022年9月,志愿者李林涛帮扶的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军训结束后,孩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上面写道:我的志愿者“爸爸”是一名党员,我也想像他一样,将来做一名党员志愿者,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是从2018年开始接触这个孩子的,现在不是他离不开我,而是我总惦记着他了。”李林涛笑着说,这些年的用心陪伴,往事历历在目,“一有时间就想问问他吃饭没有,休息没有,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薛松是服务团的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障志愿者,为了报答自己成长过程中收获的善意,她成了一位志愿者“妈妈”。为了开拓受助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们的幸福感,薛松经常利用假期周末带着孩子到周边景区游玩。由于身体的原因,走的路多了,她的腿总会因为关节磨损严重疼痛难忍。“一看到孩子们现在变得阳光自信,就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了。”薛松说,她永远记得自己帮助的孩子小心翼翼地问可不可以叫她“妈妈”的那一天。

为了得到一名孤困儿童的接纳,志愿者王秀芝在5个月的时间里连续走访47次,用温柔与坚持缩短了和帮扶孩子的距离,也让两颗心慢慢贴在了一起;曾经用扫帚将志愿者李宗宝赶出门的丧子老人真切地感叹“日子有盼头了”,得知老人的孙子患有眼疾却无钱医治,李宗宝一次次上门,忙前忙后带他的孙子做检查、做手术;曾经居无定所的15岁叛逆少年,在志愿者陈德功的耐心帮助下,开始学习汽修,憧憬着毕业后开一家汽车修理厂……

“这样的感人故事,在我们服务团太多了,每个志愿者都在用心用情地帮助着孤困儿童。”对于徐军来说,服务团多一个志愿者就意味着少了一个缺少陪伴和关爱的孤困儿童。“有这些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同行,我想‘天下无孤’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徐军坚定地说。

为了“天下无孤”

“刚接到一个孩子奶奶的求助电话,这个孩子我们已经帮扶了3年多的时间,昨天和奶奶大吵了一架,我得赶过去看看什么情况。”密密麻麻的行程记录本,见证着徐军夜以继日的忙碌,“不管多忙,孩子们的事情一定要排在第一位的。”

5年来,徐军意识到,帮助孤困儿童的目标在一点点提高难度,“开始成立服务团,只是想让我们沂蒙的孤困孩子都有人陪伴,后来想让全国甚至全天下的孤困孩子都能得到关心爱护。”

为让帮扶工作可持续,更好地保障志愿者和孩子们的合法权益,徐军带领服务团制定《志愿者信息保密协议书》等16项制度、48条服务规范和行为准则;协调寄宿制学校,将有潜在风险的孤困女童、精神病家庭儿童妥善安置到学校就读,并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家人送到医院免费治疗,帮助解决患者生活费用。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徐军加快了调研的步伐,忙着补充完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准备提交给全国两会。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因为缺乏引导,我们的志愿者像父亲母亲一样关爱陪伴孩子们,给他们足够的爱,引导他们走正路,就可以将他们从犯罪的边缘拉上来。”徐军说:“开始帮扶的孤困孩子中也有些出现偷盗行为的,但几年的持续帮扶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再出现这样的行为。”

“这些年,我们摸排帮扶孤困儿童5000余名,扶困、扶心、扶智、扶技,我想我们这条接地气、有温度的孤困儿童帮扶模式是可以在全国复制的,多一个服务团,就少一些需要帮助的孤困儿童。”徐军说。

5年里,他带领的服务团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徐军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这些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我有责任保护他们,这辈子我就只想做帮扶孤困儿童这一件事了。”这些年,徐军先后奔赴济南、青岛等地,宣讲服务团帮扶模式和志愿者的故事。目前,全国已有22个城市借鉴“临沂模式”成立了孤困儿童志愿服务组织,20多个城市正在筹划组建。徐军期待着全国两会这个大平台,能让这个复制速度再加快一些。

“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孤困儿童群体,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我们,期待‘天下无孤’能够早日实现。”徐军说。

2023-02-28 本报记者 郭帅 5年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徐军和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8000多名志愿者,悉心守护着5300余名孤困儿童,让孤困儿童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和感恩的种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830.html 1 为孤困儿童撑起“爱的晴空” 38,83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