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尚需多方努力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洪伟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1日   第 10 版)

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的出台,各地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体系零散、落实表面、合力弱化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校也逐渐意识到要在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凝聚多方力量开展教育活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亦愈发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以往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社会各界与相关资源单位也在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及社会实践类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明晰职责定位、健全协同机制。

当下,几个在实践中困扰基础教育一线的问题亟待关注。

“网络成瘾”亟须关注:随着线上教学的普及,更多的学生深入接触网络,逐渐形成一些以追星、网游、动漫为核心的“亚文化”群体,孩子们呈现出“圈层化”的社交趋势,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孩子们的童年逐渐被手机游戏、短视频占据。亲子沟通、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在“网络成瘾”面前变得无比苍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

学校、家庭、社会及相关部门要综合研判、系统部署、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群体中的不良文化现象,同时广泛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形成一定的信息与网络素养。家庭也要肩负起监督、示范、引导、陪伴的职责,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网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依法惩处危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网络行为,鼓励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不断研发与完善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系统,从软件与硬件上共同发力,建立健康使用网络的“防火墙”。

“读物管理”难题待解:课外读物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关系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当前,市场上的课外读物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但是依然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

这一问题的解决考验家校社三方的治理智慧。一方面,要注重端口前移。在把好校园读物入口关的同时,要把好针对青少年群体出版物的出口关。新闻出版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严格审视课外读物价值取向,防止出版物中出现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开展整顿治理,查处非法出版物,净化出版物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中小学校担负起课外读物推荐的主体责任,并联合家庭做好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推荐、共读工作,开展针对亲子阅读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课后服务”困境待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有效缓解了“三点半”难题。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供给方,但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如何处理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家长服务需求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如何帮助教师化解工作时间延长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同时,如果课后服务更多的局限于校内空间,会让学生丧失众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范围。

建议遵循请进来的原则,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从而激励社区、博物馆、少年宫、文化资源单位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向学校提供师资力量、研发相关课程,从而加入到校园课后服务中来,不断扩大公益性优质校外教育服务供给。同时,也建议学校遵循走出去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所在街道、社区或学生居住地街道、社区的地缘优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的组织优势,鼓励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高校学生、退休教师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就近参与进来,提供“家门口的课后服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课后服务的良好氛围,从供给侧为“双减”助力。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史家胡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遂安伯小学校长)

2023-03-01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洪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8868.html 1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尚需多方努力 38,8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