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主题,各民主党派、全国政协委员集中建言,本版加以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大块的高标准农田如七巧板般拼接,蓄满深水的良田里无数小龙虾正肆意生长;如玉带般蜿蜒的道路旁,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飘来花香……行走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美景展现眼前。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模样。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什么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此前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这样说:“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底什么样?建设中有哪些新探索?今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干?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部门面前的必答题,也是全国两会期间,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建言的思考题。
■ 整治环境促进乡村换新颜
宜居是发展前提。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两山”理论,促进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最美乡村、美丽庭院的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我国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95%以上的村庄开展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村庄环境基本做到了整洁有序,农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显著提高。
然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民革中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在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设施信息家底不清、运维管理成效不明、项目规划论证不充分、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运营保障体系不完善、运行效果打折扣等短板,导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信息多头分散、变化频繁,现有设施及治理能力无法满足后续需求,设施运行效果差。
保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科学、运转有效、监管到位对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
据此,民革中央建议,加强监管,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础信息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污染治理作用。科学规划,理性推进新建处理设施,因地制宜选择适用型污水处理技术及模式。强化保障,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从省市层面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监管制度的统一部署,探索污水处理设施“托管型”市场化运营管理路径,解决乡镇“自建自管”的弊端。
乡村振兴不仅是把农村的房屋建得漂亮一些,卫生搞得干净一些,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质量。要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就要着手解决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重点任务放在了保供给、促增收上,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第一位,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委密集出台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但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滞后性等特点,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集成技术相对缺乏,市场参与不足,存在着污染现状底数不清、治理理念和方法还不够系统科学、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管控成效不显著等问题。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消除污染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民进中央在提交的《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中建议,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科技支撑和宣传引导,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列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环境监测与污染负荷评估,构建集数据采集、分析、展示、决策于一体的国家农业面源污染决策支持平台。
■ 壮大产业增添乡村新活力
宜业是发展基础。安居、乐业密不可分,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是和美乡村创建的前提。
在乡村建设民宿,无疑能够很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并利用好乡村的优质资源和空间,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当前乡村民宿虽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主管部门缺位,影响了民宿业发展。部分民宿盲目追求“城市化”和“高端奢华”,丢弃当地特色,缺乏乡村情怀,失去民宿核心内涵。此外,乡村民宿没有专门的公共营销平台,主要以个人方式在携程、美团等商业平台推广,商业平台按比例收取手续费,增加了运营成本。
“应明确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引导民宿高质量发展。”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乡村民宿管理和监督,全面规划和布局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延续乡村特色生产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同时由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专门的地方民宿营销平台,打造乡村民宿品牌。
台盟中央也认为,乡村古镇具有巨大的民俗旅游发展潜力,对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重视乡村古镇的保护及发展。
因此,台盟中央建议,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成功打造特色民宿、影视创作基地和文旅设施。同时,也要借鉴世界上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古民居的通行做法,激发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的积极性。
在民进中央看来,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使其为乡村发展聚力赋能,体现当代价值,具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重要作用。
因此,民进中央建议加强传播,深耕产业,探索“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融媒体平台,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传播质量,吸引游人溯源非遗所在村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给乡村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激发着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尤其是“快递进村”让市场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之间流动更加活跃,让更多的乡村获得发展新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民盟中央调研发现,当前,“快递进村”的寄递规模经济尚未形成,农产品上行成本高,末端网点建设进度不一,协同服务能力欠佳。此外,电商平台包邮压价,快递消费品下乡受阻,导致“快递进村”取得阶段性成果易,长期稳定服务和发展难。
“应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电商品牌发展。”民盟中央在《关于加强“快递进村”长期稳定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建立农特产品溯源体系,同时开设线上商城,加强建设农村直播基地。科学布局农村冷链物流网络,提升“最后一公里”冷链配送能力。此外,要构建以邮政企业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物流服务合作模式,实现农村物流主体协同发展。
■ 补齐短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只有人才集聚,乡村才有底气。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人才引擎”,激发“一池春水”,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
作为与“三农”联系紧密的育人方式,涉农中职教育理应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但从现实来看,2021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7294所,同口径比上年减少179所,涉农中职教育发展仍面临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可,优质资源支持不足,发展模式僵化等诸多困境,导致涉农中职教育缺少群众认可度和社会吸引力,许多中职学校走上了“去农化”道路。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明确发展定位,强调服务“三农”的价值取向,满足适龄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等多元主体职业发展需要。利用教育数字化发展契机促进涉农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打破发展资源局限。发挥职业培训作用,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切实满足不同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需要。探索形成“学校+企业+乡村”合作育人模式,开发“项目+创新+创业”行动育人载体,延展“校园+庭园+田园”联动育人课堂。
同样关注到这一问题的还有民建中央和台盟中央。
民建中央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保障水平。把支持涉农职业院校建设作为加大转移支付的重点项目,形成长效机制,在重大财政支持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对县域涉农职业教育予以倾斜。加强涉农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做好涉农职业院校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地方三级联动的教材建设一体化机制。
台盟中央则建议,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三定向”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公费农科生培养工作,同时做好政府、学校、县域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协同,扩大针对农村青年的农科生招收培养工作宣传,完善人才储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健康乡村作为基础和保障。
由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不同地区和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等原因,乡村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边远地区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据此,台盟中央建议,健全政策体系,夯实乡村医疗卫生发展基础,解决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难、运营难、发展难问题。深化资源整合,补齐乡村医疗卫生发展短板,引导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向基层整合,均衡发展。利用信息赋能,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升级。
乡村老年人口众多。然而,乡村养老产业机构少、门槛高、功能弱;基层医疗机构力不从心,无法保障服务需求。
加快推进乡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乡村振兴战略成效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民建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构建保障服务大格局,提升乡村养老幸福感。疏通支付保障堵点,构建补贴保险新机制。拓展养老供给模式,扩大养老普惠覆盖面。构建乡村养老新体系,推动保障服务新突破。
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只有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