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评论

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中国

本报特邀评论员 崔 波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7日   第 10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处于世界中上行列,但仍存在创新素养不足等突出短板。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创新素养养成、发展的重要启蒙期和关键成长期。要牢固树立“创新从孩子抓起”的理念,把创新素养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充分认识创新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核心是综合创新能力的竞争。一切创新的根源在于“一日之朝阳”,只有把创新基因植根于青少年血液之中,让创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从紧迫性看,现在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不足30年,奋斗目标和国际环境使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系统谋划、整体布局,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育模式已严重不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能力是必然选择,能否较快实现这一转变事关民族复兴伟业。

要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把创新素养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要另搞一套,而是立足于国家现行课程方案,把创新素养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重点是结合各学科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也要克服把素质教育简单化为特长教育、爱好引导的误区,真正把创新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教育理念上,应从只重知识传授向增强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转变,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在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创造力培养,改变单纯灌输、机械刷题等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教育质量评价上,改变建立在以知识点为重点或唯一的考试成绩基础上的学生、老师、学校评价导向,解决好评价指挥棒问题。

要大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重视、推崇、协同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的浓厚氛围。把创新素养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场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深刻革命,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应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基本规律,厘清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观念的对错,提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理念。应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为教师、家长提供从孩子成长阶段、教育方法、人格塑造等方面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推动形成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构建以学校为基础、家庭与社会共培共育的良好互动模式,形成广泛合力。

人才乃国盛之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刚性需要。时不我待,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造就创新之中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主席)

2023-03-07 本报特邀评论员 崔 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336.html 1 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中国 39,3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