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评论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本报特邀评论员 鲁修禄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07日   第 10 版)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新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更好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在经济倍增的背景下实现的,是通过治污攻坚、结构优化,着力解决累积性污染、解决增量污染实现的。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但是,我国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缓解,几十年累积性污染还未能根本消除,产业、能源等增长带来的污染增量仍将给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压力和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因发展而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这就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做好绿色低碳发展引领与服务,努力在新征程中实现新作为。

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找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生态环境政策与“双碳”政策的协同性,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随着治污攻坚不断深入、迈进“深水区”,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实施一体化、整体性的保护和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全流域保护和系统修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比如,大气方面更加突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治理和重点行业污染排放的精准管控;水方面更多考虑“三水”统筹、陆海统筹,加强水生态修复、建设美丽海湾;土壤方面更加强化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修复,切实增强各要素治理措施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意统筹城市和农村,在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同时,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治理,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要更加注重提高重点行业企业排放管控水平。着力提高重点行业污染排放的示范引领水平,在产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领跑者激励制度、减排奖补政策、排污权交易机制和环保信用评价等方面守正创新。要健全重点行业污染源清单,建立符合实际的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核算方法,摸清相关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的实际排放情况。加强排污许可与环境统计、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普查、环境标准等的有效衔接和协同联动。加快传统监测监管向智慧监测监管转型,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在污染源监管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污染溯源、态势感知、形势研判、决策支撑、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确定各项目标任务时,做到科学合理,注意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既有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又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校准把住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主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2023-03-07 本报特邀评论员 鲁修禄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337.html 1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39,33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