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她被凤凰卫视从香港派到北京,报道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25年后,她再次来到北京,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与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对于曾瀞漪而言,有什么不同?首次参加委员小组讨论,她直言:“作为新委员,几天来,我对‘政协’有了很多个没想到:没想到通过委员履职App,建言献策如此畅通便捷;没想到会风会纪如此严格务实……成为政协委员,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现问题、带着使命和勇气去传递和表达,进而带动周围的人有意愿把自己的想法勇敢表达出来,在曾瀞漪看来,是新闻人的职业习惯使然。同时,也是加入参政议政这个“大家庭”,全面了解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到、会得到什么反馈和回应之后,带给她的“有感”行动力。
来北京之前,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一场行政长官与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会上,曾瀞漪向行政长官李家超推介了全国政协委员履职App,“您带领特区政府做了那么多工作,香港百姓理解、知晓多少?我建议特区政府借鉴全国政协的做法,为香港市民搭设这样一个可供民声表达同时也是政府工作宣导的平台,并派专人回复、挑选市民们的优秀建议,让香港市民感受到他们的善意建言被政府听到、看到,让他们感受到作为积极建言者的荣誉感,形成特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之间顺畅、良性、透明的沟通渠道。”曾瀞漪告诉记者,最初她并不知道这次座谈会设有自由发言时间,“我的手几次想按亮面前的话筒开关,又收回来,但后来还是决定,我要提!”
“每个人都有思考和愿景,希望身处的环境变得更便捷、更美好,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搭设一个平台,让他们的想法被看见、被听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国家、城市治理中的一位参谋者。”在曾瀞漪看来,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政府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努力,也会被百姓理解和知晓。
“我发现自己原来作为报道全国两会的记者,只是忙于报道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发出的声音,而没有站在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这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读懂这一民主形式背后的制度逻辑和民主化运行机制。”成为委员后,曾瀞漪深感自己有责任和使命去讲好人民政协如何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故事。
会场内外,记者几次碰到曾瀞漪,她都在见缝插针地和老委员们学习探讨。“大家在凝聚共识中,合力让好事向前一步。”
从报道者到建言者,曾瀞漪“看见”两会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