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聚焦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本报见习记者 朱英杰 本报记者 贺春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10日   第 09 版)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界委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展开热烈讨论。如何保障科学教育加法落地,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的理想?带着对以上问题的追问,本报记者与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仁、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等几位教育界委员展开对话。

把兴趣升华为志趣

“要点亮孩子们的好奇心,形象化一点表达就是要看得见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因为光亮的背后是青少年建立在兴趣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热爱,这会让孩子们更轻松地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汪小帆说,在引领青少年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信心和恒心。把兴趣升华为志趣,他们才能以锲而不舍的韧性面对探索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我们要激发孩子们敢于面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倪闽景说,科学素养中最基础的是观察,是提出问题、界定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能形成崇高的理想和科学追求。

“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特性,关注青少年感受,在科学教育的初期,尤其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科学知识生动呈现。但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离不开核心方向的引领。”王国仁特别强调,要让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有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引导青少年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做科学探究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劲头,因此要培养他们专注力;还要激发他们科学志向,在各国科技竞争的激烈环境中,一定要让青少年群体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造支持自由探索的育人氛围

什么样的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委员们对此存在高度共识,“自由”与“尊重”是委员们提到最多的词汇。

汪小帆在讲述个人成长经历时,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我上学时并不是所谓的‘尖子生’,甚至大学的核心课程也考过不及格。博士时我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一篇关于‘混沌控制’的文章,那一刻突然有一种被点亮的感觉,这个东西怎么如此有趣!”从那之后的一个月,汪小帆都陷入兴奋之中,由于临时更换方向,汪小帆忐忑地向导师表达了想去尝试新方向的想法。“没想到导师竟非常支持。这对那时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之后,每天我都第一个到实验室,干劲十足。”

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汪小帆也在不断尝试把“自由”和“尊重”的氛围带到更多青少年身边,保护他们的科学兴趣。“在培养青年一代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营造‘转身遇见大师,随处可见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能与不同的专家学者在一起近距离互动。”

倪闽景有类似感受。“父母给了我一个非常自主的成长环境,高考志愿填报我也有着完全独立的选择权。”倪闽景认为,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的氛围,父母和老师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孩子们的爱好和追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和判断的机会。此外,尊重还应体现在对不同特质青少年的关注上,“我们要让青少年有机会经历完全不一样的环境,认识不一样的人,从而有机会成为不同的人才。”

“家长也应适当容错,多些宽容。要认识到提升科学素养不是要每个人都变成科学家,每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努力,都会有所成就。”汪小帆就家庭氛围补充说。

家庭学校社会协作育人

“首先学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汪小帆认为要想做好科学教育,必须首先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请教师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有创新精神;二是要热衷于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曾勉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汪小帆对此深表认同。“当前我们正处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速度愈来愈快,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只做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开展互动,在真实交往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科研品质。”

倪闽景发现,现阶段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进行绘本阅读时,常常会选择“童话”,而少科学素养启蒙类。“这需要我们开展更多的宣传,提升家长引领孩子感悟科学的意识。”

王国仁认为,科学教育具有科学性、社会性、科普性三大属性。“科学性方面,要做好具有优势科学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创新企业与中小学协同联动,将资源和人才带到中小学的课堂中;社会性方面,做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要体现科学教育的社会公益特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对社会开放它们的科学教育资源。也要利用好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公益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活动,以此做好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科普性方面,既要保证趣味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示科学知识,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科学教育中,以扩大科学教育的传播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科普工作者要在引领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基础上,引领青少年建立科学志趣。”现阶段很多科普教育经常以科普演讲、科普小论文等形式开展,倪闽景认为有待斟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100个科学实验可能要比听100位科学家的故事更能激发兴趣和探索愿望。”倪闽景指出,“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们确实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综合素养提升中来,建议多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动手探索。

“我们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做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多方协同联动,找到行之有效的多边激励机制,从而为培育青年科学家群体创造充足的社会资源条件。”王国仁强调,“高科技企业也可以尝试建立学习通道,让青少年有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生产的机会。”

2023-03-10 本报见习记者 朱英杰 本报记者 贺春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9683.html 1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39,6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