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声音

更加彰显“1+1+1>3”效应

——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建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本报记者 高新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13日   第 10 版)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9年来,三地已形成区域良性互动、功能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仍然是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们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积极建言。

高质量制定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统筹和划定耕地空间与生态空间,是稳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王素君说,京津冀地区耕地中的劣质耕地,多数分布在冀西北生态脆弱的半干旱地区,耕种收益远低于付出的生态代价,且大多已经撂荒。“加强部门和区域间协同,将劣质耕地及时调整为生态用地。”王素君建议,从本区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科学划定国土功能属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拓展京津冀生态保护范围和生态治理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范社岭认为,站在更高起点上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深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他表示,要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向纵深发展,强化三地之间及与周边省高速公路对接,完善雄安新区高效交通体系。“尽快启动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规划。”范社岭说,要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统筹指导,组织开展三地更新领域观摩互鉴和务实合作,推动环京生态涵养区共建共享,通过联合打造京津冀科技研发转化和高端产业发展带等,进一步加快区域产业协同。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万师强表示,河北没有一所属于本土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外流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北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万师强建议,继续加大对河北“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力度,早日实现河北高等教育的重点突破和逆势赶超,填补河北本土“双一流”建设高校空白,进而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进一步融合京津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设置人才专项、携手人才共引共育共用等方式,发挥高校对高端人才的支撑平台作用,促进河北省高端人才集聚。

建立完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制度体系,对进一步彰显“1+1+1>3”的效果具有根本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会主委薛寒建议,充分发挥三地自贸试验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合作载体,加快构建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先进制造的产业一体化网络架构。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积极推动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河北延伸布局,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等的建设,缩小三地在人才吸引、产业园区建设和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存在的差距。

2023-03-13 本报记者 高新国 ——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建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062.html 1 更加彰显“1+1+1>3”效应 40,0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