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政协报》创刊40周年,我于1996年10月到报社工作,当时是在一个居民小区的裙房里办公,那个建筑原本是用来开办宾馆招待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环境不敞亮,一些办公用房和员工用餐在地下室,里面黑乎乎的。
2007年5月我离开人民政协报社,在报社工作10年多,恰好是在我40-50岁之间,应该说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最美好的年华,是到目前为止我最珍惜的岁月。
那10年间,在人民政协事业全面发展的条件下,《人民政协报》经历了一个大踏步发展阶段,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报纸由周三刊改为日报,后又继续扩展为每日8版、每日12版,全国两会期间曾多次扩大到每日38版,印刷发行条件有很大改善,还创办了书画刊物。2002年10月,报社完成了迁址扩建任务,告别了那个逼仄的小区裙房,迁到了自己建设的报业大厦,报社具备了不断发展的优越硬件条件。
在报纸扩张的进程中,报社深化队伍建设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为有激情、有能力、想干事的编辑记者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发展平台。“英雄不问出处”,通过竞争上岗和团队建设,用共同的事业和理想凝聚人心,激发员工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今天报社优秀资深的编采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有许多都是在那一时期历练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报社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报社迁址扩建是在经济相对困难、国家对基本建设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启动的。我们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奋斗创业。全国政协十分重视,几位全国政协领导亲临建设工地视察,机关党组多方支持,有政协委员和企业家慷慨资助,报社职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我们甚至向报社职工筹措资金支付工程劳务费。我本人在处理报社经营和行政事务工作的同时,在建设工地驻守了18个月,每日午饭都是从施工队伍的大铁锅里舀出来的。我们的创业精神感动了施工单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我们在报社大厦竣工后,用三、四年时间才分期付清了基建工程款。看着今天高耸的大厦、宽敞的庭院,我很欣慰,为曾经的艰苦付出而感到自豪。
报社这一时期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主动改革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它没有过时,应该不断发扬光大。
离开《人民政协报》已经有16年了,我十分高兴地看到,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报》又有了更大发展。作为我国统一战线大报的政治地位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以独特优势立于中央主流媒体行列。报社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从纸媒到多媒体,全面介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纸媒和数字媒体融合发展,纸媒部分在宣传政协统战事业方面具有类似教科书的作用,人民政协网也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报社的编辑记者们充满对事业的热爱,更有活力和情感投入,既上接天线又很接地气,更会讲故事,采集加工信息、传播价值的能力很强。他们不故步自封,不懈怠躺平,一代代接续,燃烧激情,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报社大院里,有几棵上百年的古树,大家精心呵护,四季常青,挺拔坚强,它给予我们力量。在采编平台的阳光房地面,有一个春夏秋冬和每日十二时辰的图案设计,它提示我们要抓紧每一时每一天,踔厉奋发,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40岁,正当血气方刚,我对《人民政协报》未来的发展满怀期待,也充满信心。
(作者系人民政协报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