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杨宇飞:奏响现代中医的交响曲

本报记者 韩雪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1日   第 08 版)

杨宇飞(左)刘超 摄

本报记者 韩雪

杨宇飞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医学博士、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优秀临床人才、首届岐黄学者。

“老柴,你现在跟解放军一样,人都到了长江边,接下来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去,好不好?”“好!听杨大夫的,太谢谢杨大夫了……”

72岁的柴艳(化名)脸上,原本犹疑不定的紧张神情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舒展的笑容,自从被确诊为胃癌后,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开心时刻。

2021年一次常规体检,柴艳查出了胃癌。之后两个月,她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进行了两次化疗。第二次的化疗尤其难捱,恶心呕吐、疼痛乏力折磨得她想要放弃。

专治肿瘤的杨宇飞大夫,看了看柴艳的病案和主诉,开口一句家常的热络称呼、一个鼓舞人心的比喻,一下子坚定了她对抗癌症的信心。随后,杨宇飞又仔细检查了病案,提出了调整化疗药物剂量的建议,并开具了改善化疗副作用的中药方。

如今,74岁的柴艳不仅能自己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重也在增长。每次问诊,杨宇飞夸她脸蛋红润气色好,她都笑眯了眼睛。

“我现在的患者里年纪最大的是一位98岁的院士,依然能工作、能社交,生活质量很高。”经年累月地与肿瘤患者打交道,中医药诊疗的真谛在杨宇飞这里直白又不乏哲理:“它的作用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西医的常规治疗和中医的长期治疗,激发早中期肿瘤患者的自稳状态,减少复发转移。对于晚期不能治愈的肿瘤患者,通过中西医治疗,长期地改造其身体土壤,达到带瘤长生存的目的。让患者活得更长、质量更高,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996年,杨宇飞牵头创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27年来,她经手的患者不计其数,柜子里摆摞着的病例就有一万多份。由于疗效好,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每次一走进门诊部,走廊上的人满为患,总让杨宇飞时不时想起在基层医院看到的冷冷清清。

2023年3月5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杨宇飞坐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这让作为优质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技能掌握者的杨宇飞被触动了——接下来在医药卫生界小组中的每一次发言,“扩容”“下沉”“均衡”,是她谈问题的出发点和提建议的落脚点,她也坦言:“我长期的关注,那肯定是中医药了。”

“我是现代中医”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召开的一周里,杨宇飞每天都有会议。“一会儿我有个视频会,跟中医药的人工智能有关。”说起会议,杨宇飞起身找电源和数据线给手机充电。在这位首届岐黄学者看来,中医诊疗过程本身就是自我纠错过程,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中医AI将在指导基层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

杨宇飞是连续三届海淀区政协委员、两届北京市政协委员,还曾担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医药工作委员会主任,今年又连任了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她参加了政协、党派组织的相关调研,自己也到北京的农村卫生站进行过深入调研。“一些村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只能开点药,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她也见到过医疗资源还不错的村,“村卫生站有一个中医,一把草药几根针,就能对付腰酸腿疼、头疼脑热等小病小灾,这样就能把一批病人留在基层,让人不得病或是少得病。”

在基层,中医广受欢迎,但掌握者寥寥;在城市三甲医院病患不断增多,医护人员疲劳不堪。杨宇飞意识到:“我们累死也看不完,效率还特别低。”现实的困境促使她关注人工智能,希望能够借助机器学习解决医疗资源均衡化的问题。“之前在香港的疫情防控中,有个人工智能软件把中医药一下子用活了。”

“我今年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发展‘智慧中医’新医学。中医药智能化,不仅是数据化也不仅是信息化,而是一种新型医学体系,其建立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体系实现的。”

杨宇飞一米七的个头,年逾六十中气十足,快人快语。似乎西医才有的效率感,在这位女中医大夫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问及原因,她开朗地说:“因为我是现代医学培养出来的啊。我一直没机会说,现在的中医不是过去的中医了,我们这支中医队伍,本身就是中西融合的。我们是用中医之道,中西医之法、中西医融合之术给人看病。”

快乐的源泉是给予

“我首先从他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和周围人的关系上进行判断。”杨宇飞所说的,是中医所要具备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的“知人事”。“只有‘知人事’,才能跟这个人建立合适的‘场’,才能去帮到对方。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帮’了病人。”

接受过现代医学系统教育的杨宇飞,是典型的“中学西”,就是作为中医,既学习了中医也学习过西医。从学校到医院管病房的那几年,她也会用到西医的方法照护病人。“医院会组织我们中医到西医院进修,我们这些中医,都是中西融合的。”

每逢政协开会,医卫界委员常在一起交流。与一些医院院长聊天时,杨宇飞总给对方提建议:“你为什么不把中医放到各科室呢?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人很好用,一方面会用西医治疗,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可以让中医在各个科室开花,不用再建中医科室了。”

转过头,她又对中医说:“现在隔科如隔山,你不去研究一种病,了解得就很浅。只有研究深了,知道每种药的副作用,掌握放疗化疗技术,你才能真正把中医药用好。”

最近,有一位新到访的病人令杨宇飞颇感意外又不免自豪。这位来自世界著名医疗机构——梅奥医疗集团的女研究员,经家人推荐,专程从美国飞来找杨宇飞看病。

医治过程中,杨宇飞发现,病人已经身患两种肿瘤,又难以完全放下事业一心治病,这种情况,既要劝她放下,但又不能全放下,“因为人被需要时,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多年的行医生涯,杨宇飞见过太多顽强生命带来的奇迹,“你都不知道人的潜力有多么巨大。”

赞美生命,赞叹奇迹,杨宇飞自己也一直追求从心灵到身体健康的境界。“我觉得人生终极目标是快乐,而快乐的源泉是给予。当你的爱给到了每一个生灵,心胸就会开阔。”由此,也促动她另一件提案的提出——

在过去三年的抗疫战中,广大白衣天使在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奉献和牺牲。为此,杨宇飞呼吁:“建议为他们启动分批分次的疗休养服务,让医务工作者得到良好身心休养的同时,一并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的经验总结、职业培训。今后,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再发生时,就能真正用好这支专业力量。”

现代中医交响曲

14岁时,在小县城的医院门口,杨宇飞目睹了这一幕:一张小席上,病歪歪的男人骨瘦如柴,女人和孩子在一旁不住地抹泪。听周围的人说,男人患了肝癌,家里拿不出钱来治病,只能等死。回到家,悲悯之心大动的杨宇飞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场,后来遂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

履职多年来,杨宇飞细心收集了历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医药的表述:2013、2014年,“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15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2016年,“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2017年,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表述为“依法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2018年,“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2019年,“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2020年,“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2021年,“坚持中西并重,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2022年,原本的表述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后来经过代表审议、委员讨论,改为“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振兴发展支持力度,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2023年,“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十余年间,字句变化背后,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取得的新成绩,也是世人对于中医药惠及民生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杨宇飞总说:“我们中医人更应该发奋图强,抓住机遇,传承、创新、发展。”

2022年末,一些人发现,自己“阳”了以后仍有症状且持续2个月以上,同时并无其他疾病的临床综合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长新冠。对于这种全新病种,患者知之甚少。

自中医学界接触长新冠疾病以来,多名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证实了中医药治疗长新冠的有效性。为此,杨宇飞在《关于中西并重应对长新冠的治疗与康复的提案》中建议:“以特定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是医疗系统的重要任务,根据现有的经验,中医药+运动康复是解决长新冠疾病痛苦的唯一正确方法。”该提案经“委员履职平台”提交后,已经得到了5位全国政协委员的主动联名。

一次,杨宇飞跟一位中科院药理所的院士聊得投机。对方说:“我发现你们中药复方真有趣,通过大脑、肠道、菌群发挥作用,就像交响曲。”杨宇飞抚掌大笑:“您说得太好了,就是交响曲。我们不是一味药发生作用,而是一组药发生多靶点的作用。再加上医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形成的合力,都能转换成正向力量来转化疾病。”

2023-03-21 本报记者 韩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505.html 1 杨宇飞:奏响现代中医的交响曲 40,5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