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说睡就睡、睡眠瘫痪、梦境与现实不分……在“3·21”世界睡眠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专家呼吁:

从“罕见的梦”看见“罕见的病”

本报记者 刘喜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2日   第 05 版)

观众在参观《罕见的梦》公益画展

说睡就睡可能是一种病

“妈妈,我又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了翅膀在海面上飞翔,醒过来耳边还都是脚尖点过的海水的声音。”

“妈妈,我今天又在学校睡了四节课,睁着眼睛就睡着了。老师把我叫到教室门口罚站,同学们都叫我‘瞌睡虫’‘觉主’‘小胖子’,我好害怕去学校。”

“我时常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最可怕的一个梦是身体被子弹穿过,醒过来胸口还在痛。我不敢再回到那张床上,感觉床的四周都是杀手。”

……

3月17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良好睡眠,健康之源——世界睡眠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记者听一个特殊的群体分享了他们自己或家人所经历的特殊梦境。

这群拥有特殊甚至罕见梦境的人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是发作性睡病(以下简称“睡病”)患者。

“这类患者常常说睡就睡,无法自控,一激动就瘫软,常做噩梦,经常梦境与现实不分,开车都能睡着,非常危险。”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医学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教授在活动上介绍,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

发作性睡病也是一种罕见病。临床调查数据显示,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我国经过多年的公众教育明确登记姓名的患者也仅有1600人,在几大睡眠中心登记的病例也不足6000人,其中2/3都是学龄期儿童。

“因为‘罕见’,不管是医学临床还是社会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都严重不足。因此也导致了这类患者常常很受‘委屈’,不被理解的地方特别多。曾有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在朋友圈无奈地描述自己的窘态,她去参加会议,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门口突然睡着,醒来时孤身倒在酒店门口,周围人以为其是‘碰瓷’不敢近身。”韩芳遗憾地表示。

一位患儿的家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无助。“孩子病了,不自觉地就会陷入梦境,但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种病,常对孩子报以讥笑。在这种状况下成长,孩子的心理也承受了严重的伤害,将来走向社会可能就会存在一些社交障碍。”这位家长表示,每每与其他同样患病的孩子家长一起交流,都会觉得揪心。

“所以,我们呼吁大众关注、了解这种罕见病。虽然罕见,这种疾病却并非不可干预,我们倡导‘三分治七分养’。即在发病的急性期,用药物干预以调整患者的发病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给患者更多理解和支持,让患者能够有信心去面对自己的疾病状态。”韩芳介绍。

“罕见的病”可以医疗干预

为了提升社会对发作性睡病的认知水平,人民医院的主题宣传活动还特别设立了一个环节——《罕见的梦》公益画展,展品中所有画作场景均来自患者的梦境。这一画展活动得到国内外“睡病”患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展出的多幅画作中也不乏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作品。

“这些画作,不仅有患者自己创作的,还有患者邀请艺术家协助手绘而成的。这一画展陆续在全国展出,旨在牵起患者、艺术家、医学专业人士的手,打通这一罕见疾病与普通大众的认知壁垒。”韩芳告诉记者。

一位“睡病”患者家长说道:“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我的孩子能慢慢梳理自己的情绪,直面心神、平复心情,进而触及语言无法表达但内心闪亮的东西,找到智慧、勇气和希望,重新出发。”

绘画,是疗愈的一种方式。但在韩芳看来,要让“罕见的病”和这一罕见病的患者被更多看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比如,国家层面能够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完善睡眠医学学科的发展,让医学界能够在临床上及早发现、准确诊断发作性睡病;媒体界能够开展更多的科普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社会公众能够对患者更多理解、包容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不受歧视在社会上学习、工作和生活。

“当然,我还特别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针对发作性病的药物研发和引进。目前为止,已经批准上市的药物尚没有一种是专门针对发作性睡病的。只有临床上有了更好的治疗手段才能真正帮助到患者,让他们睡眠无梦的梦想成真。”韩芳最后表示。

2023-03-22 本报记者 刘喜梅 说睡就睡、睡眠瘫痪、梦境与现实不分……在“3·21”世界睡眠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专家呼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565.html 1 从“罕见的梦”看见“罕见的病” 40,5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