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科学研判

全国政协委员 刘林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2日   第 09 版)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有关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0余万,创历史新高。由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份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给毕业生及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焦虑。

针对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我作了专门调研,据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科学研判就业难成因,抓住主要矛盾。从现阶段收集的信息分析,关于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相当一部分观点仍将主因归结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所培养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不正、求安求稳等等。”我认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现阶段确实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方面还存在问题。但调查告诉我,这是老问题,但不是今年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因。

依我看,通过多年的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合度、适应性已经大幅提升,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偏差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大多数学生身上已经得到有效改善。另外,今年高校毕业生增量部分主要是2020年扩招的高职专科生和高职专升本学生(共计约200万人),当时扩招和教学的原则就是“社会急需、易于就业”,绝大多数是市场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适用之才。显然,今年就业难主要是疫情后,经济社会复苏尚处于过程中,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换句话说,现在主要“难”在岗位供给端,而不是高校和学生身上。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问题解决。

基于以上研判,建议釆取有效措施,缓解今年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市场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讲,需求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应该看到,去年底今年初的疫情造成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招聘工作比往年启动晚,相信随着疫情全面转段和经济不断调整复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将会回升,求职、招聘活跃度会不断增加,但综合分析来看,全面复苏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以延缓就业为着力点,长短期措施结合,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动员高校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行动中来,深入挖掘有效岗位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二是借鉴2011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研究生教育项目经验,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一方面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方面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由人社部门、工信部门牵头设立“数字技能+”百万大学生培训项目,动员有实力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为期2至3个月的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由人社部门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培训补贴。通过培训形成短期过渡,既缓解了当前阶段的就业需求矛盾,又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机会;四是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在新业态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和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督学,教育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3-03-22 全国政协委员 刘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590.html 1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科学研判 40,5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