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江南春天的味道

程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4日   第 10 版)

江南的春天,从哪里开始?

清晨6:30,从郊区开往市区菜场集市的第一班公交车上,老妇满是泥泞的脚边,是湿布搭着的一篮菜。昨晚采的,不多。但老妇嘴角上扬,心里欣喜:今日收入大有可观。7:00,当她出现在菜场不起眼的转角,当她掀开那块湿布,江南的春天正式开始了。

那是一篮香椿,轻红薄绿,鲜嫩欲滴,清香隐隐。引得还穿着厚棉袄的路人连连惊讶:春天这就来了。

是的,江南的春天,这就来了。

当然,这篮香椿当属当日集市最瞩目的王者,150元一斤,25元可得一小把。十来分钟,就被经营私房菜的老板小心翼翼捧回了厨房。

对于从小在江南长大的我,第一时间带着孩子们吃上野菜,是迎接春天的仪式。就像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在乍暖还寒时,就拎着小筐,小铁铲,满山坡搜寻荠菜、野艾蒿之类。要挖贴地的嫩茎,掐枝头的尖尖,看见冒尖的嫩芽,也千万别留慈悲心等它再长几日。因为雨水之后,它们还是会漫山遍野地疯长。野菜拿回家或清炒、或凉拌、或做饼、或裹面粉油炸。味道不甚美,但是漫山遍野把它们挖出来,相当于同母亲春游,也相当于和那些长相相似的野草捉迷藏。

不及私房菜老板的豪横,对于25元一小把的香椿,我只能两眼放光直勾勾瞧上两眼。但一场春雨过后,也就两三天光景,集市上的香椿就多了起来,5元一把。买上两把,一把稍焯水,凉拌,爱人下酒;一把炒鸡蛋,孩子们佐食。没有了亲自采摘的过程,孩子们嫌弃香椿的“冲”味儿。我告诉她们,这个味道是春天冲破泥土的味道,和温室里的青菜截然不同……孩子们依旧摇摇头。虽略感失望,但我和爱人还是掩不住这小小一把香椿带来的欣喜,就着这把鲜爽的野菜,开始回忆起他小时候的老屋旧瓦,我小时候的大山田野,他的爷爷、我的奶奶……

过两天,我们又买到了蹦蹦跳跳、快胀破新衣的嫩蚕豆、买到了纤细柔软的野春韭,收到了朋友分享的蕨菜,饱餐了一顿荠菜饺子。

孩子们最喜爱的春食当属艾蒿粑粑。

每年清明节,我和爱人都会带孩子回老家插青,村里的亲戚逢着我们,总会端上一盘用野艾蒿做的艾蒿粑粑招待久未归乡的我们。

不同于包裹着各种馅的青团。艾蒿粑粑没有馅儿,只是单纯将粘米粉、糯米粉和捣碎的艾蒿和到一起,压饼蒸熟。

刚做出来的艾蒿粑粑呈深绿色,带着余热一口咬下去,是糯而不软塌的口感,是米香混合春草的清香,是质朴的浅浅的味道。嘴里的饼细细咀嚼,手里的饼还能见到丝丝的青纤维,仿若那就是饼里藏着的一缕春天。

野菜的味道真不错。可要说这春天的野菜究竟是什么味道?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孩子们说是冲味儿。爱人说是土里土气的土味儿,我觉得是一股青草味儿。

作家沈书枝在《八九十枝花》形容是“青莽之气”:乡间所采集的野食,大多有这样未经驯服的青莽之气,或苦后回甘,或甜中带酸,却正是其好处所在。

其实不管什么味道,春天里的野菜天生质朴,不精致、不复杂。它们深扎一方故土,是思念亲人、怀念故乡的味儿,是每个游子记挂心头的“家”的味儿。

在春天浩浩荡荡送来大地的礼物的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用味蕾感受春天的味道,将春意与春光,还有乡愁土味,细细咀嚼,全部装进肚皮,心满意足地攒满一年的冲劲。

你瞧那艾蒿粑粑,每年只有清明前后才有,“艾”又同音“爱”“哀”,因此艾蒿粑粑的食用,不仅是依季节时令尝鲜,也包含纪念先亲,怀念故人的意味。

孩子们对艾蒿粑粑的念念不忘,由此深深地记着了清明节。我想,待她们长大,艾蒿粑粑也是那一味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春天的乡愁的滋味了。

2023-03-24 程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732.html 1 江南春天的味道 40,7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