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好处,宋韵清明满古城。
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清明文化在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清明文化的一座高峰。2009年,开封率先在全国把清明节定位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节会,并取名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
以“传承文明,拥抱春天”为主题的清明文化庆典,已连续成功举办13届,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开封的文化软实力、艺术价值,彰显了清明文化的时代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开封乃至中国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宋朝京都汴梁(开封)的清明节习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之七·清明节》中有详细记载,书中说:“清明节,寻常京城以冬至一百零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节,则清明日矣。”寒食禁火,厨房断火三日,谓之寒食节。其来历似与纪念晋国介子推有关。
寒食三天,京都汴梁市民皆出城上坟,以大寒食日为最盛,但新坟皆在清明节拜扫,以后,祭祖扫墓者连续一月之久。按照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条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打开《清明上河图》,扑面而来的就是春风骀荡、万物复苏、阳春布暖、满目新绿、春回大地、汴水滔滔的景象。张择端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把汴京清明时节的景象,描绘的纤毫毕现。《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时节东京人争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这里“门外土仪”及轿子的装饰,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如实反映。可见,清明不只是祭祀先人、慎终追远的肃穆日子,也是蛰伏一冬后的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时间。
古都开封举办清明文化节唤醒传统文化记忆。清明文化节的举办增强了开封城市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能够影响国家、民族、地区的精神力量,其核心是文化。开封举办清明文化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运用文化节这种形式回望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还在于它对中华文明传承起到的积极作用。
宋韵清明的名片越来越亮,开封的城市形象也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富有魅力。处在高质量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新征程上的开封,处处透露着古朴与厚重,时时迸发出精彩与活力。
开封四月最清明。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今天,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必将绽放新的芳华。
(作者系中共河南开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