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让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王震中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27日   第 12 版)

《追寻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梁晋高的炎帝情结》是作家王俊撰写的一部传记,阅读书稿,深受感染。若从学术文化研究视角而言,梁晋高主编的《炎帝古庙》一书可谓他致力于炎帝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扛鼎之作,意义深远。《炎帝古庙》以羊头山为中心,通过图片、记述、碑文拓片等形式,广泛收集整理山西省上党地区现存炎帝庙中碑记百余通,辑录了山西上党地区神农炎帝之陵、庙、宫、祠、馆等建筑51所,上起魏晋隋唐,下至清末民初,纵跨1500余年,充分展现了高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独特优势、雄厚资源。

《炎帝古庙》搜集的许多碑刻,都具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例如,北齐天保二年的残碑。石碑已残,保留的文字,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傍接大□,□沁水之□”,还有“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该碑距今已有1500余年,是迄今已知记载炎帝事迹最早的碑刻。该碑现存高平市羊头山神农庙内。

此外,在唐五代至北宋的几块墓志中都提到高平境内羊头山下的“神农乡”,有的提到“烈山”。唐武周朝天授二年羊头山清化寺的碑刻中有关“烈山”以及炎帝儿子“柱”的记述,以及唐天佑七年《毕刚墓志》和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唐故浩府君墓志铭》有关“烈山”的记述,都极具史料价值,不但把炎帝与烈山氏的关联提早到了唐代,而且从湖北随州向北移到了山西高平。这为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很值得研究。

高平出土的唐代的古碑和墓志铭中说的“炎帝”“烈山”和炎帝儿子“柱”的情况,以及《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炎帝少女“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可与高平相联系等证据,都使得“高平炎帝故里”与“宝鸡炎帝故里”以及“随州炎帝故里”成三足鼎立之势。《炎帝古庙》将相关的唐代古碑和墓志铭汇集在一起,对于高平炎帝文化研究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础。

我曾说炎黄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亦是活着的文化。我的诸如梁晋高等朋友在使炎黄文化呈现出活文化而大放光彩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追寻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书写他们、饱含激情地讴歌他们,这在当今炎黄文化研究中尚不多见,令人欣慰。

《论语·学而》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现在各地方对于人文初祖炎黄的祭奠,就是慎终追远,这既是徳孝文化的延展,亦可在弘扬炎黄精神和炎黄品格之中净化心灵。梁晋高他们所做的这些对于社会和谐、民风淳厚、乡村文化繁荣、安居乐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包括炎黄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是超越时空的优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扬弃,即弘扬其优秀的部分、淘汰其糟粕的部分。这样的做法完全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说的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此外,还需要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融入科学文化,也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来建设中华文化。

为什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近代以来,历史的火车头是由工业文明驱动牵引的,特别是当代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为了把它与习惯上说的“工业文明”相区分,我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文明称为“新科技文明”。所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在“新科技文明”时代,与时俱进,把新的科学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增添新鲜血液,使新时期中华文化更加郁郁葱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包括炎黄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还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2023-03-27 王震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863.html 1 让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40,8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