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在这份倡议中,既谈到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又谈到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通篇洋溢着“和”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文化底蕴。
对全球发出文明倡议,要有大格局、厚底气,深根脉。其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则枝繁叶茂。“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翻杨柳枝”。
《中庸》有言,“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天下达道”,希望各国一起行天下之大道。中共二十大报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语出《中庸》。这句中国经典,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讲了几千年;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世界的大智慧大贡献,要管一万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和”文化乃精髓之所在。“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之大用,奠定今天全球文明倡议的文化底蕴。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但“和而不同”是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以往,决定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是大国主导,甚至是霸凌霸道霸权;如今,基于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范式正走向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新秩序。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给这个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彷徨不安的世界,以如此强烈清晰的信息:这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持续而协调发展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这更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促进解决共同面临难题、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正当其时。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的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这种新型关系的哲学,就是和而不同;这种新型关系的倡导,就是全球文明倡议。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始终守住正道,文化传承有根;全球文明倡议,文化底蕴深厚。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生长、凝聚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呼唤、弘扬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