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明代发展到繁盛时期,此时的茶,不单单是平民百姓的日常之物,更受到了无数文人的热爱和赞美。画家唐寅自然也不例外,他爱饮茶,更借对茶事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深藏的情感。
事茗之趣
《事茗图卷》,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该卷是唐寅晚年绘画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明代茶画的重要代表作。图卷引首有文徵明写的“事茗”两个隶书大字,雄浑苍劲,拖尾有陆粲于嘉靖乙未(1535年)写的“事茗辩”,乃自称“事茗”的人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
《事茗图卷》吸取了宋元文人画的笔法,人物山水用笔工细,画风清劲秀雅。画法除左侧的山石吸收了郭熙的皴法,松枝的屈兀如蟹爪,松针的四射状承自李成、郭熙风格外,其用笔的秀润纤细又得力于赵孟頫,是一幅融合了宋元风格而又趋柔和的作品。
画面构图严谨,画法别出新意,意境清幽,层次分明。山水之景,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平淡隐逸之感油然而生。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淡有致,皴染圆润,凹凸清晰可辨;远处峰峦屏列,瀑布飞泻,松竹林立。
画的正中,一条清溪蜿蜒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清雅茅舍环抱于四面幽谷之中,茅屋下方有流水,屋顶云雾缭绕,一派自然清新之风,宛如天外仙境。
透过敞着的房门,一人端坐读书,案头备有茶盏茶壶,荡然飘出品茶就读之雅韵。茅屋左侧的边舍内,有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桥上,身后一抱古琴的小童紧跟其后,抑或是相约抚琴品茗之逸客。
透过画面,潺潺的流水声、幽幽的古琴声似乎隐约入耳,而茶釜中水声瑟瑟,幽幽茶香扑鼻而来,静态的画面处处有着人与自然在天地间的呼吸之美。这琴茶共处、声情并茂的品茶氛围无疑流露出一种闲逸之趣,既是远离喧嚣、轻松自如的理想茶境,也是画家无比憧憬、超越困顿的“世外桃源”。
《事茗图卷》左上的自题诗进一步点明了画家的心迹,其款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题款采用行楷,文字结构婉媚,笔画圆润,体态秀美、温和、典雅,有赵孟頫书法的气息。描述的是炎热而漫长的夏日无所事事,伴松竹,依山水,汲清泉,烹香茗,读诗书,清风徐徐,其乐融融,作者向往闲适隐归的生活,遁迹山林的志趣跃然纸上。题画诗下方落款“吴趋唐寅”,左右有印3枚,分别是“吴趋”“唐伯虎”“唐居士”,印章字体流畅洒脱。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题诗入画使诗歌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诗、书、画3种艺术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布局精美、内容完整又丰富的完美作品。
无怪乎《事茗图》受到历代茶人的珍爱,成为皇室及名家的珍藏,其画卷前后遍布藏家之印。卷右有乾隆题诗:“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常丝。”落款附记:“甲戌(1754年)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并盖有“乾隆御赏之宝”之印。题诗中依稀可见清代乾隆皇帝对品茗乐读隐居生活的向往。
唐寅一生好酒又爱茶,并将自己乐山乐水的生活热情以及“淡泊隐逸”的文人情怀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经典的诗画佳作。这些作品描绘了在山涧松涛、清风明月、空灵虚静的大自然中亲汲清泉、聚友品茶、吟诗作画的文人日常生活,堪称明代茶画的典型代表。
“风流”才子
在世人的普遍印象中,唐伯虎是传说中的“风流才子”,是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人生赢家”。然而,真实的唐伯虎,才子是真,但并不风流,且一生坎坷。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寅出生于苏州商贾之家。传说,他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他自幼聪明伶俐,过目成诵,年仅15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被时人称颂为“孺子狂童”。诗文擅名的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可谓才华横溢,年少成名。18岁时又娶江南名士徐延瑞的次女,真是春风得意。
唐寅无忧无虑的岁月在他24岁时戛然而止,先是秋天的时候,父亲、妻子相继去世。第二年的开春,母亲又不幸病故,唯一的妹妹也在出嫁不久后自杀身亡。本来很融洽的家庭,凶连祸结,只剩下兄弟两人。
接连的不幸,让唐寅一度陷入消沉,后经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和好友祝允明的劝导,悲痛之余潜心学问,试图努力考取功名以告慰亡亲。
在他日后写作的《白发》诗中,这种决计痛改前非,向科场进发的心态一览无余:“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弘治十一年(1498年),28岁唐寅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唐寅遇见了江阴的巨富之子——徐经,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结伴同行。
由于两人在京师进出张扬,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时,城中传出“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之流言,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虽“鬻题”之事缺乏确凿证据,但舆论喧哗不已,程敏政、徐经和唐寅也因此下狱。
最终,主考程敏政出狱后被勒令致仕,不久病故;而徐经、唐寅则“责为部邮”,只能作个地方官的随从。这意味着唐寅将长久作为打理繁碎事务的卑微吏员。于是,他满怀悲愤和绝望弃吏而归,从此纵情山水风月之间。
35岁时,唐寅在吴县城西北桃花坞起造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44岁时,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原以为满腹才华终有施展之地,然而,命运却给了唐寅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他察觉到宁王有图谋不轨之心,被迫装疯卖傻才得以脱身而归。自此之后,他“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茶之隐逸
明朝中叶,吴中地区安定繁荣,为文人隐居闹市提供了便利,徐祯卿所谓“虽处市朝,但不慕富贵利禄,不愿受制于人,崇古守道;心隐于乡,而不必谢人群、侣木石、弃孺业、亲末锄”的“市隐”之道成为当地的风尚。其时,茶饮早已深入文人的日常,既是抒怀寄意的琼浆液,也是感受生活之美的杯中饮,而“吴门画派”以“品茗”“茶会”为内容的画作也相当普遍。
《事茗图卷》是唐寅为友人“陈事茗”所作的庭院茶事小景,所以《事茗图卷》的图名“事茗”二字是一语双意:一是指所画内容是关于茶事,二则“事茗”为友人的别号,也是唐寅对其的尊称。
从画面内容看,此图表面上是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日常悠闲生活,实际上却是画家本人理想生活情趣的一种写照。
他的《品茶图轴》上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
不难看出,唐寅当时的心境已经非常平和,他忙碌于漫山遍野的种植新茶,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种轻松自在、怡然自得的环境中。
唐伯虎的一首《阳羡茶》,让当地的茶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连天子都难得一饮的圣品。由茶诗中的“清明争插河西柳,谷雨初来阳羡茶”,就可以看出唐伯虎对于家乡的流连与热爱。
相传这首诗是他与好友比诗时所作,虽然年少的时候经历了太多的辛苦,但是只要此生有二三知己,他就感到无比的快乐。
总的来说,唐寅倾心追求的理想隐逸生活,不是消极的自暴自弃,而是贴近现实的、有着一种拥抱自然山水的乐观心态。无论茶还是画,都能引发真诚的情感共鸣,亦不失为人们调节身心健康的良药。
(作者单位:朱小红就职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吕伟涛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