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记者手记

“数字”中看“系统”

本报记者 吕巍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3月31日   第 08 版)

2022年,我国生态保护成绩亮眼。

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覆盖了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了保护,夯实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根基。

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的“三区四带”,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350多万公顷。

在蓝色国土上,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整治修复海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

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4.02%,森林总面积34.60亿亩、居世界第五位,中国为全球贡献了近十年来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林草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位居世界前列。

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北京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在广州设立了华南国家植物园。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

防沙治沙2.82亿亩,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500万亩、6488万亩和7895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53%,荒漠生态治理成为国际标杆。

每一个数字记录的都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过的坚实足迹,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力实践。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思维是生态保护的关键之策。近年来,我国强化大生态意识,将系统观作为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统筹、系统集成自然资源管理各要素和各环节,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夯实治理基础,固根本、利长远;加强源头治理,突出规划引领、用途管制、科学布局;实施系统治理,厚植“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综合治理,建立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推动依法治理,织密生态保护修复“法治网”;依托科技治理,激发生态保护修复新动能;参与全球治理,扩大生态“朋友圈”……

当系统观落地,生态保护修复的变革效应、聚合效应、杠杆效应便随即彰显。如今,我国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重要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中国正逐步成为国际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最动人之处。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落地生根,我们不仅谱写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也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23-03-31 本报记者 吕巍 记者手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151.html 1 “数字”中看“系统” 41,1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