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记者手记:

莫华伦印象

本报记者 杨雪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01日   第 05 版)

记者第一次见到莫华伦,大约在10年前。那是在国家大剧院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记者对他印象深刻。活动现场,莫华伦耿直地中断了一位看起来并不太熟练的意大利语翻译的工作,直接“兼职”做起了翻译。意大利语的平正、圆润、浑厚,被莫华伦以演唱歌剧般的风度跌宕起伏地表达出来,在座的各位纷纷“洗耳恭听”。莫华伦会用5国语言演唱歌剧,联想到他的歌剧、他的语言表达,以及他颇有点西方人轮廓的面孔,让大家感到莫华伦的身上似乎带着一股“洋气”。

第一次深入采访莫华伦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好奇地想了解这位“洋气”的歌剧艺术家有没有到农村演出的经历。没想到他爽快地说道:“多得不得了!”

“哦?您到农村演唱歌剧?老百姓听得懂吗?他们喜欢吗?”

“我多次随着全国文联去当文艺志愿者,村子里的老百姓听我唱歌,哪怕他们有一点小小的快乐,我都很高兴!”在莫华伦看来,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享受到同样的文化资源。

“我是在12月份去的阿勒泰哦,冰天雪地,哇,太冷了!内蒙古?那我去过太多次了……那次演出我还看到了长江三峡,太壮观了!终于亲眼见到了!”带着香港口音的莫华伦,谈起自己下乡演出时,处处是新奇、兴奋。

从阿勒泰回乌鲁木齐,他未想到路途如此遥远,感慨祖国的幅员辽阔。在阿拉泰当地少数民族家庭里做客、喝奶茶,彼此的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共通的。莫华伦听他们唱歌,感叹少数民族同胞的音准真好!旋律性真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从当地老百姓最朴实的演唱之中,启发了对民歌的领悟。

莫华伦好像提醒自己一样,“以美声的方法去唱民歌,肯定不对味儿。”这些年莫华伦不断学习中国民歌的演唱技法。但从老百姓身上,他获得的是一种全新的启迪。这让他更加贴近地了解什么是“民族化”。谈到农村,谈起中国民歌,莫华伦完全陷入到一种惊讶、探索、发现、兴奋的循环状态中,讲述这些的时候,他的情绪始终很饱满,颇像一个孩子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你不禁去想,这位曾经站在世界歌剧舞台上,被帕瓦罗蒂称赞“有一副好嗓子”的歌剧艺术家,又好像并不那么“洋气”。

2023-04-01 本报记者 杨雪 ■记者手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200.html 1 莫华伦印象 41,2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