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以逻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陈霞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03日   第 10 版)

■阅读提示

■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而逻辑学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相较于以往任何时代,我们今天尤其需要逻辑。

■ 让大众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推理和说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让逻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逻辑学作为论证科学,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知识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论证工具。人类只要思考就离不开逻辑,审辨思维进行审辨的标准,其基础也是逻辑。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还将每年的1月14日设立为“世界逻辑日”。当前,我们需要加深对逻辑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逻辑学科建设、普及逻辑训练、提升国民逻辑能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助力国际传播,和谐社会生活。

逻辑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建。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逻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发展到现代逻辑阶段,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作为工具,都极大地超出了传统逻辑的范围和能力。如改变人类生活的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计算语言学,就是基于莱布尼兹等提出的“普遍文字”“推理即演算”这两个构想的实现而产生的现代逻辑。莱布尼兹认为传统逻辑必须改造和发展,使之更为精确和便于演算,由此发展出了现代数理逻辑,即用符号作为中介来表示逻辑中的各种概念,像数学用公式进行计算那样,实现概念逻辑的数理运作。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就是数理逻辑与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既是数学家、又是逻辑学家,其设想的图灵机便利用了上述原理。又如ChatGPT,代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其底层运算依然离不开现代逻辑,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关注数理逻辑和知识推理。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而逻辑学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相较于以往任何时代,我们今天尤其需要逻辑。

人们通过提供理由来证明知识,任何知识体系一旦在逻辑上出了问题,就不能成立,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逻辑作为支撑。作为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且严格的逻辑论证应用系统。从基础概念到基本原理的扩展过程,是逻辑的推演和推理过程,而理论体系的构建,则是一个符合逻辑规则与规律的论证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逻辑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中外知识体系的历史发展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逻辑不仅在思维中,更在生活中。当人们认为有必要协调彼此的立场时,通常会使用言语劝使他人对某事物采取某种态度,这就是说理,即言语互动论证。论证是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复合体,其目标是消除意见分歧,其手段是辩者负责地提出一组命题,听者以类似的方式加以回应。如此来回往复进行语言博弈,通过交流改变对各自语境和对争议观点的理解,得到各方满意的结果,实现说理目标,进而采取与各方利益相符的行动。逻辑能使所有有意愿交流的人进行顺畅而充分的交流,因此,面向大众普及逻辑知识非常有必要,让大众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推理和说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让逻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国家发展急需逻辑人才,加强逻辑学学科建设非常重要。教育部已经提出将逻辑思维能力纳入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中增加了逻辑学的相关内容,但专门的逻辑课程在大中小学阶段依然缺乏,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学生没有受到足够的逻辑思维训练,不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人们日常交往对逻辑的需求。应将逻辑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素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某种直观的意义上区分出有效论证和无效论证;高中阶段,适当学习逻辑知识,加强写作、表达、审辨思维能力训练等;在大学阶段,将逻辑概论设为必修的通识性课程,内容涵盖传统逻辑,以及现代逻辑之核心和基础的一阶逻辑。由此,便需要加强逻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中,增加逻辑教师的岗位设置,培养后备师资,推动逻辑学的教学与科研。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3-04-03 陈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273.html 1 以逻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41,27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