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吴洪亮:用好文化引擎,带动城乡发展

本报记者 杨雪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03日   第 12 版)

近年来,各地兴建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双年展、大地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可谓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美术馆前长长的人流,乡村里树立起的艺术新地标,的确令人兴奋。然而,很多耗巨资投入的文化项目试图建构品牌影响力,吸引游客,继而拉动经济,但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热闹一阵后很快就沉寂了。于是,我们看到不少荒芜的文化广场,空旷的博物馆,以及仅有“首届”的双年展、只做过开馆展的美术馆,抑或虽在延续但面临概念老化、日趋疲软的项目。在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委员看来,要让文化引擎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创新的勇气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深入的调研、有效的规划、长期的战略、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有良好黏合度的观众群体。

他认为,文化项目不仅仅是文化的事情,它也会具有社会的属性、经济的属性甚至政治的属性,其本身就是个综合体。越是在地性的项目,越是乡村的项目,越需要开阔的视野,越不能拍脑袋、“大水漫灌”似的一哄而上。前期的调研与规划需借助多方力量,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会产生真正的效能。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品牌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孵化的。因此,不仅需要有独特的眼光、强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文化项目应建立符合其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譬如双年展,既不能成为政府单向投入的放礼花式的狂欢,也不能成为经济诉求的工具。评价一个文化项目机制的科学性是保护艺术本体价值、尊重其发展规律,从而保证项目运转、获得合理回报的基础。文化自觉催生文化自信。更开放、更具探索性的观众群才会产生更独特、更具未来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双年展。我们过往的美术教育体系或许已然无法匹配今天的展览及艺术活动。故而,多层面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发生学等知识的普及才是艺术可资发展的真正命脉。

2023-04-03 本报记者 杨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286.html 1 吴洪亮:用好文化引擎,带动城乡发展 41,2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