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储备局原局长赖应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农业强国就是要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农业,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现代化建设短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进。
赖应辉表示,过去我们的农业发展目标是“农业现代化”,而今天的农业强国更加强调的则是在全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既要满足国内需求,又要把握引领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态势新趋向。通过农业强国目标的引领,全方位发力提升农业产业综合实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当前全球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的农业强国战略为提高全球粮食安全水平、改善全球营养状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谈及实施“农业强国”将带来新变化时,在赖应辉看来,首先供给保障更强。强大的产出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农产品设施装备,农业科技助力农业生产获得新成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这些将扭转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均的困境,促进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经营体系更完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发展,农业上下游产业链延长,小规模农户在产业经营体系中分享到足够高比例的增值收益。产业韧性更强,既能够经受得住重大自然灾害、极端气候变化,又能够经受得住国外市场剧烈波动,农业的气候韧性和储备调节等能力均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粮食等大宗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外,在国际市场仍具有极高的竞争优势。”赖应辉补充道。
赖应辉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一是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贯彻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做到农田必须是良田,确保粮食的生产能力。一方面,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另一方面,挖掘土地的利用潜力,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域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抓好新建项目全程质量管理,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二是调动并保护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收购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用好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直接补贴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特别是,鼓励实行早稻谷订单全覆盖,强舆论宣传引导,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产业振兴,增加广大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就业机会,重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农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要参与者,也必须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三是推进种业等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发挥好高水平研究机构力量,突破种业这一“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农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原始创新。四是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优化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确保始终有人种地种粮,同时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形成自主品牌,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市场和产业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