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格桑德庆:

用爱与奉献筑起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04日   第 11 版)

进入4月,一团团、一簇簇的杏花竞相开放,西藏昌都的春日图景又添了一抹颜色。在丁青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暖阳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闲适地打着扑克牌,或三三两两地轻摇转经筒、间或聊上几句后会心一笑。

在这里,218名困难人员住得安心、吃得放心、过得舒心。49岁的格桑德庆身为“家长”,工作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对大家的照护事无巨细。

2015年底,集颐养、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丁青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格桑德庆从丁青县养护段调过来,成为该中心的一名负责人。

“一路走到今天,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格桑德庆告诉记者,供养服务中心里生活的大多是孤寡老人,有些很执拗。刚接手工作那会儿,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自己常因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们而垂头丧气,后来在将心比心的相处下,久而久之,老人们都说她“比女儿还亲”。

曾经,中心里很多老人不愿剪短头发,还喜欢在头上抹酥油。如何做好他们的个人卫生,是工作人员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尽管几番劝说,无奈收效甚微。

“当着所有老人的面,我把头发全剃了,成了一个锃亮的光头。”格桑德庆笑着告诉记者,她当时动作果断,没用几下,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就落到了地上,甚至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一直是光头。终于,因为感动,大部分老人剪掉了头发,人也干净清爽了很多,个人卫生有了质的提高。

对中心的每个人,如今的格桑德庆既是亲人又是朋友。这些年来,她清楚记得每位困难人员的具体情况,每逢哪位老人身体不适或心情不舒畅时,她都会亲自下厨,做一份爽口清淡的饭菜,端到老人手里,陪着聊天谈心、疏解压力;有些老人病情严重无法在西藏治疗,她想尽办法辗转千里,把他们送到内地医院救治;看到阿旺曲吉和觉阿拉姆两位老人自从相识起便一直形影不离,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帮助他们领取结婚证、举行了藏式婚礼。

“婚礼当天,供养中心里的老爷爷们兴高采烈接新郎;老奶奶们欢天喜地接新娘。63岁的阿亚次仁,自告奋勇,任婚礼主持,该有的仪式,一项不缺,老人们乐成一片……”格桑德庆说,很多老人告诉她,能够在供养服务中心享受到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暖心服务,不仅生活有了依靠,而且非常满足和幸福。

除了在中心的工作,这些年来,格桑德庆多次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关爱孤儿寡母、残疾人士、受灾受难的家庭及个人,义务献血,捐款捐物。2013年,她加入“滴水之海爱心公益服务社”,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对公益有了了解,纷纷报名参与。为此,格桑德庆专门建了一个“滴水之海爱心公益社”微信群,她自称“小溪”,期盼“滴水汇成溪,众溪聚河海”,从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最高峰时,平均每周有1到2名陷入困境的人得到帮助,他们中有重病无力医治的患者,有不慎被烧伤、烫伤的小孩,也有独自养育孩子的单亲妈妈、家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格桑德庆开心地看到,和她一起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汇聚的力量越来越大。

2016年,格桑德庆得知“母亲微笑行动”将在西藏开展活动,立即组织召集志愿者把这个好消息传递出去。在“母亲微笑行动”西藏活动现场,她带着250余名偏远山区孩子前来治疗,召集大学生志愿者做藏汉双语翻译,并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路费及食宿补助。

自那时起,格桑德庆每年收集全藏区唇腭裂患儿信息,成为“母亲微笑行动”不可缺少的一位志愿者。通过她的公益平台,来自西藏、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云南等地的900多名患儿得到救助、重又绽放灿烂的笑容。

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人如其名,荣获“2022年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格桑德庆,带着吉祥美好的情感,不惧挫折,追逐梦想,为了更多人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而不遗余力、永葆初心。

2023-04-04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格桑德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353.html 1 用爱与奉献筑起幸福家园 41,3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