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蓉漂,初到蓉城时面对着繁华街头,眼花缭乱之余,心中也不免泛起乡愁。爱好写作,参加金牛区作家协会的活动,认识了一位政协人,也因此与《人民政协报》结缘。
她叫杨学用,是民革党员、区政协委员,也是一位作家。提笔写作,是她业余坚持的事情。她的事迹则更具有传奇色彩——本是一名农村妇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为第一批下海“吃螃蟹”的人,养鸡、办幼儿园,在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之后,成了当时媒体报道中的“成都平原万元户”。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写作上还在找路子。杨学用将一叠《人民政协报》交到我手中,让我有时间就看看,说对我写稿或有启发。
《人民政协报》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精神食粮——大块头文章像一盘大餐,需要时间更需要思维咀嚼;简短的讯息就像回味悠长的零食,小而精悍。我渐渐熟知了《人民政协报》的版面设置。“华夏副刊”“春秋周刊”等版面叙述流畅、文风朴实,别有风味。小学时就爱看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的我,对“春秋周刊”尤为喜欢。这份报纸,陪我度过了孤独,也帮助我成长。
读得多了,才更有底气提笔开始写作。文章要想有可读性,真挚的情感很重要,这是《人民政协报》给我的启示。2019年开始,我的文章陆续见于《环球慈善》《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等媒体。这一年,因为屡有文章见诸报刊,金牛区关工委最终将我纳入其中。成为关工委的一员后,我用更多的笔墨书写金牛区老同志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奉献,而几年来杨学用老师的关爱也激励着我。
我想写好、讲好“老黄牛”精神。2021年,农历牛年,在金牛讲“牛”作为一名宣讲员,给孩子们把“牛”讲好讲活,是荣誉也是挑战。准备课件时,我苦苦思索着,翻出桌上的《人民政协报》正好看到了《方寸之间 金牛迎春》《与牛有关的连环画》《牛票知多少》几篇文章,整个版面的内容丰富,也符合孩子们的喜好。我立刻对这个版面进行精读,并找到其中推荐的连环画进行了浏览。那次的宣讲,课堂上笑声不断,下课时,我听到了持久的掌声。
2023年是我在金牛区关工委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书柜里珍藏的报刊里,也更多地有了我的文字,中国关工委《中国火炬》通讯员、第六届四川省关心下一代新闻佳作二等奖……一名蓉漂赶上了好时代,找到了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就此扎下根来。这五年,难忘政协人给我的帮助,难忘《人民政协报》带给我的温暖,作为一个被关心的年轻人,也在努力把温暖传递。
如今,每一期《人民政协报》我都会认真阅读,读着里面的文章,就回想起走过的这一路。2023年,成都将迎来大运盛事,作为一名青年,在这样一座充满文艺和青春气息的城市,更想与这样一份始终在向着更好奔赴的报纸相约下一个十年。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关工委信息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