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做好非遗教育应丰内涵、求创新、拓手段

吴昌德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2日   第 10 版)

听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院长和各位学校代表介绍的非遗资源进行教育转化的经验分享,我认为选择非遗文化走进教育,这个切入点非常好。它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追求有效结合的具体方式。

首先,非遗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这个抓手能抓得住,也能拎得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根源,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宝贵教育资源。

同时,非遗进校园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与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强调保护有所不同,非遗是活态的文化,需要人的参与。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当下,很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上一辈带下一辈的非遗传承方式遭遇挑战。非遗进校园利于中小学生从小接触、了解非遗,播下热爱、关心非遗的种子,这对非遗传承来说意义重大。

日后,非遗教育还应进一步挖掘精神内涵。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看完以后让人很受启发,广告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教她的孙女画国画,孙女在一幅国画中画了很多元素,然后问她的奶奶:“这里还有一块空白,是不是再画点什么。”奶奶回答:“画画要留空白,人生也一样,要给自己留点空间,不要排得太满了。”实际上,在非遗文化中处处都蕴含着类似广告中所提到的民族精神。应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对非遗的精神价值再作探索、对非遗教育的具体转化再作规划。

非遗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非遗不仅是传统的,还是动态发展的。可以说每个非遗项目都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比如,现在很多木工厂已经不做传统的木工活了,而是基本自动化式的,有的甚至用上了人工智能,把历朝历代的木匠精品全部数字化,再进行设计,创作出精美的作品。经过创新,很多非遗项目产生了更巨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青少年是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群体,非遗教育应将他们这种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出来。

非遗教育手段及教育资源还应进一步扩展,推进资源共创共享。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非遗学者、工匠开设精品课、讲座活动,为提升非遗走进校园再推一把力、提一下质。同时,也做好非遗文化与新时代技术手段的结合工作,跟上青年一代的成长步伐,借助网络、云直播平台、ChatGPT等途径,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实践。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2023-04-12 吴昌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799.html 1 做好非遗教育应丰内涵、求创新、拓手段 41,79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