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成为“孩子”,才能更好与孩子沟通

李昕恩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2日   第 11 版)

生活中父母不好好说话,与孩子难沟通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孩子进而失去管教,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每一个为孩子着想的新时代父母,必须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努力与孩子好好说话,试着成为“孩子”。

孩子是“未开化”的小大人,他们的脑海里有无穷无尽的新奇的想法,而且他们的这些想法一定会先与父母分享,希望得到支持或赞赏。这些想法往往是瑰丽而天马行空的,可能是与学习毫无关系的,也可能在父母眼中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这时候绝对不能用大人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用大人的评判标准“一概抹杀”,而是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内心,试着成为一个“孩子”,去理解他们,用他们的想法思考问题,去分析他们这些想法产生的原因。如果确实是不好的,甚至是难以实现的,可以与孩子讲明;如果是灵光闪现的“奇思妙想”,可以对孩子加以赞赏,跟着孩子一起去实践,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和有效沟通。要知道,多少科学家的伟大发明,都来源于童年的奇思妙想。好好沟通的前提是用心和用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经营。

想要与孩子好好说话,不能把孩子当作坏脾气的“垃圾篓”。孩子毕竟是孩子,因此他们的言语行为比较稚嫩和拙劣,甚至难免会犯错误。当孩子犯错时,最愚蠢的做法便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厉斥责和棍棒相加。千万不要说什么“刀子嘴豆腐心”,刀子就是“刀子”,一旦留下了划痕,即使修复了,也不能完好如初。长此以往,孩子便愈加畏惧父母,更不敢轻易与父母沟通,他们的内心就会变成一堵厚厚的墙,自己走不出来,父母也走不进去。当孩子犯错了,父母第一时间不是去想着如何纠正错误,而是应该去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当想到自己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自己也是从孩子过来的,那么对孩子道德品质考量的标准便会低很多,便不会将孩子当作坏脾气的“垃圾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这世界里花团锦簇,阳光明媚,春和景明。

与孩子沟通时,就不能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要把他们看成是大人,要改变我们固有的对孩子身份的认知态度,用对大人的口吻和语气与之沟通。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渴望尊重。试想一下,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对别人客客气气礼貌有加?可为什么有时候会将坏脾气朝向我们的亲人?亲人们为什么要无条件地包容我们的坏毛病?根源就在于,认知态度出了问题,长期“高高在上”,痴迷“封建家长制”式的家庭关系,把孩子仅仅看作是大人的附庸,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善待,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和孩子好好说话,放低姿态,试着走入他们的世界。因为你的样子,就是未来他对待自己孩子的样子。试着成为一个“孩子”,融入他们的世界,我们便会发现,孩子远比你想象得还要懂事和优秀。

心理学家李雪说:“爱与不爱的区别很简单,爱你的人关心的是你的感受,愿意与你一起把事情解决好;不爱你的人,遇到事情第一时间‘讲道理’分对错,目的是把责任推到你身上。”我们都说爱情是双向奔赴,其实亲情也是一样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彼此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会得到成长,同样也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如果父母真正视孩子为己所爱,就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通过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千万不要抱着“我是为你好”的心态与孩子相处,那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去试着成为一个“孩子”,找寻到那种最初的纯真的感觉,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

2023-04-12 李昕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807.html 1 成为“孩子”,才能更好与孩子沟通 41,80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