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深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劲势能。相信未来,文化遗产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惠及人民群众,助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具有以物载文、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为赓续文明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下了深厚根基。
科技创新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论述与指示批示。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的五年规划第一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并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为新时代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遗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创新体系、文物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文物有效利用方式创新等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一、打造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体系,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一是要围绕文化遗产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针对文物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如应县木塔等古建筑结构问题、文物病害监测与分析、文物保护材料研发、文物科技鉴定、装备工具发明、技术工艺创新与标准化等要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在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物保护利用原创理论,不断提高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开展全域不可移动文物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指导预防性减灾及应急救灾理论构建与措施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构建全域不可移动文物应急指挥平台等,实现中央统一指挥协调应对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对文物本体的损害。建立全国文物信息总数据库,巩固国家文化基因安全。
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供给。通过引入大型反力墙、振动台等大科学装置,开展“大科学研究”,解决文物保护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有力推进我国文物保护方式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四是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二、加强文物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体制机制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离不开完善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文物工作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需要不断加强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在文物基础研究、保护修复、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全链条合作,在学科培养中发现人才,在项目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合理的岗位设置中使用人才,形成人才发展良性循环。兼顾知识和年龄结构,形成的高学历领军人才与大国工匠型技能人才结合,老中青结合的合理人才梯队配置。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突破文物保护科研单位工资总额、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文物学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制约,激发文物人才创新活力。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队伍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实践。根据国家文物局提出的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家队”要求,我们在总结几代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反复思考,对文物保护利用“国家队”的特征进行凝练总结,勾勒出“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担当精神,明确的业务定位和发展模式,一流的专业实力和综合能力,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牢固的底线思维和安全意识”的文物保护利用“国家队”事业品质维度。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国家委托的重大项目,组建跨部门工作专班。联合地方政府或有关机构共同遴选文化遗产点,探索开展文物多重价值挖掘、研究、阐释、保护、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链条体系,逐步形成示范效应。秉承“开门办院”原则,与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携手攻关行业技术难题。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大学的提案,为破解当前文物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实践、行业治理与行政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瓶颈提供了全新思路。
三、文化遗产有效利用方式创新,通过传播多重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凸显了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在文物工作中的时代要求。三维扫描、全景摄影、虚拟现实、数字化等一系列前沿的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提供积极动能。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来讲,去年我们开展了院藏文物、古籍善本及文物保护科研档案等文献资源数字化利用,推动文献研究成果活起来。目前正在以数字化成果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创研发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深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劲势能。相信未来,文化遗产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惠及人民群众,助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