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看来,这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充分挖掘中国历史、考古及中华文化资源,讲好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故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作为一名哲学学者和学术出版人,赵剑英发现,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历史和传统文化类通俗读物存在过度迎合大众“浅阅读”需求的倾向,有的甚至出现内容庸俗、史实错误、史观不正等问题。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体系中,通俗读物普遍不被重视。“这样就造成由专业学者创作的优秀历史、考古和传统文化类通俗读物缺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状况。对外传播中受外国读者普遍欢迎、接受效果好的作品更为鲜见。”他说。
拥有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赵剑英认为,要完善学术评价和政策机制,创作出版更多坚持正确史观、史实准确、可读性强的优秀历史、考古和传统文化类通俗读物。
“比如参照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历史、考古和传统文化类通俗读物的研创与出版规划,审定出版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以及评奖等事项。”赵剑英建议,各级教学和科研机构适当调整、完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在教学、科研考核、职称评审中,提高通俗读物的考核分值和比重,从发行量、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指标来衡量其贡献及价值。同时,还可通过设立专门奖项、加大出版政策扶持、加强通俗读物的国际传播、加大对通俗读物多形态产品的开发力度等,多措并举推进繁荣新时代历史、考古和传统文化类通俗读物的创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