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取得新发展

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苗绿 郑金连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19日   第 10 版)

1

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及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加强国际交流、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面对新冠疫情、气候变暖、地区冲突、粮食危机、能源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全球化转型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因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广泛的国际沟通与合作。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主题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呼吁培养更多能够“团结协作”“理解我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关怀彼此与地球”的人,也即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要求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再次强调“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未来,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都需要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国际化人才都明显不足。从联合国秘书处系统中国籍职员数量和占比来看,2021年有569人,占总人数的1.59%,比2019、2020年有所提升,但与同期美国(6.84%)、法国(3.91%)、英国(2.19%)的占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对于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目前中国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人员仍较少,尤其是国际组织高层次管理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2

国际沟通素养是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

研究认为,国际沟通素养是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国际沟通素养框架包括情感内核、认知基础、行为要素三个层次。

情感内核是国际沟通素养的基础与前提,包括国家认同、全球关怀两个重要元素。国家认同意味着理解和尊重本国文化,也能够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化;全球关怀要求既具备全球视野,又关注全球性问题,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差异。

认知基础是连接情感内核和行为要素的桥梁,包括外语知识与技能、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其中,外语知识与技能作为国际沟通素养的首要认知基础,意味着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流利地进行日常交流和专业领域沟通。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要求尽量丰富、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懂得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和外事礼仪等知识,既要对全球性议题有所了解,也要对本国文化社会有深度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指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等领域开展工作。国际沟通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效应用各种传统技术研究、组织、评估和交流信息;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讯/网络工具和现实的社会网络来访问、管理、集成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经济知识背景下成功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理解并应用各类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相关伦理和法律规范。

行为要素包括深度理解和有效表达两种形式。深度理解要求主体能理解沟通对象想要传达的意图、情感、思想与价值观。有效表达要求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等多种形式,准确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达到沟通的目的。

3

以外语知识与技能为代表的中国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目前中国的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已贯穿初、中、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并从英语教育领域拓展融入不同的学科教育领域。初等教育阶段和职业教育领域曾是国际沟通素养培养的“洼地”,但加入WTO以来,中国在这两方面重点发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全国中小学英语开设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还出现了一批国际学校。截至2020年10月,全国范围内正常运营、实行双语教学的各类全日制国际学校共计1399所。在华国际学校一方面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十分重视“中国元素”的传承和创新,为培养知己知彼、用的了的国际化人才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不断纳入国际沟通素养的培养。中国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包括与东盟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方面的合作;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倡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各国职业院校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等。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填补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空白。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发展的指导。

4

国际沟通素养的培养方式以出国留学和在地国际化为主

国际沟通素养培养需要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国际交流情境,帮助其获得立体的感知和锻炼的机会。鼓励出国留学、加强校园国际化环境塑造即“在地国际化”是学生锻炼国际沟通素养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国际沟通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中国改革开放45年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提高国际沟通素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中国同181个建交国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出国留学机会。

2000~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2019年,中国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达70.35万人,约为2000年时的18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2021年疫情期间,中国大陆仍有108.8万人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国之外,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欧洲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也成为重要目的地。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2022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2022)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仍然位居美国国际留学生人数榜首,约为29万人,占美国高等院校全部学生的1.4%,占美国高等院校国际学生的30.6%。

除了出国留学,培养国际沟通素养的在地国际化方式也更加丰富。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创造国际化校园环境,提升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提供在国内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5

我国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初步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引领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我国东部发达省市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化文化资源更丰富,具有更开放、多元的氛围,国际学校等国际化教育资源更丰富,对国际沟通素养的重视程度高,其国际沟通素养高于其他地区。从“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的历年十强榜单中可以看到,东部发达城市一直占据8个席位。较高的国际化程度,能与外籍人士及外国文化频繁的接触,拥有更多参与到国际交流中的机会,为培养国际沟通素养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的氛围。从国际学校数量来看,东部省市也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广东国际学校数量(188所)居全国第一,江苏、北京、上海的国际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同时,依据国家对外开放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布局,东部发达地区仍将走在对外开放前列,国际沟通素养培养环境继续保持优势,而中西部、东北地区则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沟通素养培养环境将得到不断完善。

6

我国考生国际沟通素养明显提高

以托福考试的“听力+阅读”以及GRE考试的“语文推理”作为深度理解水平的衡量指标,以托福考试的“口语+写作”以及GRE考试的“分析性写作”为有效表达的衡量指标,分析中国国际化人才国际沟通素养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发现:

我国考生深度理解相关指标接近或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托福考生的阅读理解平均得分超过全球平均值,听力理解成绩不断提高并接近全球平均值。自2008年以来,中国考生的托福阅读成绩开始超越全球平均值,2021年中国考生阅读成绩(23分)高出全球平均值1分。中国考生托福听力成绩稳步提升,进一步缩小了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2021年,中国考生的托福听力成绩(22分)与全球平均值(23分)的差距缩小至1分。同时,GRE中国考生的语文推理成绩(152.3分)于2020年超过了全球平均值(151.4分)。

我国考生有效表达相关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2008年至2021年间,中国考生的托福写作成绩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逐步减小,并于2021年达到全球平均分值。中国考生的托福口语成绩与全球平均值差距不断缩小,至2021年,两者分差为1分。同时,GRE中国考生的分析性写作成绩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逐渐缩小。2011~2012学年,中国考生分析性写作得分与全球得分相比低0.6分,随后6年稳定保持约0.5分的差距,2020年,中国考生分析性写作得分(3.3分)与全球考生平均值的差距缩小至0.3分。

7

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出国留学依然是人们提升国际沟通素养、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国际学生在国际人文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学生在各国、各专业领域留学,将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广泛。应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伙伴国家保持稳定的教育交流合作关系,持续鼓励中国学生到这些国家留学,也欢迎相应国家的优秀学生来华留学。

其次,从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民素养、推动企业全球化、促进技术发展等不同角度来看,外语既是国际化人才成长之“路”,也是中国发展之“桥”。随着ChatGPT等AI技术的发展,很多人误以为没有必要学外语了,相反,外语可以帮助AI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语言的文本数据,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多语言环境。应保持外语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外语培养力度。

第三,构建兼具批判性和多元性的国际沟通素养评价体系,以全面、深入地测评国际沟通素养,指导和衡量具备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着重提升国际化人才“有效表达”能力。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英语科目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总课时中占比为6%~8%,相较之前的课程方案并未发生变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英语技能要求整体划分为理解性、表达性两方面,综合考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提升“有效表达”能力,需要相关部门从外语评测手段出发,在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语听说考试。

第四,通过丰富长短期留学项目形式、进一步创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提升国际交流的信息技术支持水平等,创新国际交流形式,多角度拓展国际沟通的触角。

最后,推动政产学各界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政府方面,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为国际化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校方面,进一步丰富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吸引有国际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和服务体系,给予学生丰富的国际化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等。企业等方面,可以与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能力测评机制,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工具或技术,为打通国际化人才出国留学——回国发展的链条提供服务,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相关产业链升级。同时,针对国际素养培养区域不均衡等问题,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民间机构在欠发达的中西部或东部三四线城市根据地方特色引入国际沟通素养培养资源。

[作者苗绿系第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郑金连系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研究总监,清华大学哲学博士。]

2023-04-19 苗绿 郑金连 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取得新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186.html 1 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42,1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