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笔者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发展好教育事业,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好对教育的情感和态度问题,也就是首先要解决好教育情怀问题。
何谓情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情怀意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通常意义上,情怀是指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情怀虽属于认知和情感范畴,却直接关乎意志和行动,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类行动的方向、动力和效果。古今中外,大凡在某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是对所作所为具有某种情怀者。回顾我党百年奋斗征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并阐释的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些镌刻在我党百年奋斗史上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名字,无一不是对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具有大情怀者,唯此他们方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出不朽的功勋和骄人的业绩。2021年我党百年华诞之际,29位获得“七一勋章”的党员同志,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创丰功伟绩的伟大情怀。
何谓教育情怀?简而言之,就是对教育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基本认知,是认知和行动主体对教育的一种正向的态度和立场,是对教育的一种信心和信念,这种情怀关乎对教育的认同感与亲和力,反映认知主体和行动者与教育的真实而具体的关系状态。通常意义上,教育情怀集中表现为对教育的一种深沉、持久、难以割舍的感情,其中包含着对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
笔者认为,做好教育工作,除了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外,同时更要有一种情怀,因为教育情怀是教育行为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总开关”,是教育活动展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导航仪”“评价师”“矫正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七一勋章”并代表29位获奖者发言的张桂梅校长,正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最具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代表。张桂梅校长,满族,中共党员,48年前,她从东北到云南支边,成为一名教师。在无数次家访中,她目睹了一个个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心痛到无法呼吸。她深深体会到,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于是,她决心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点亮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梦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儿童之家、女子高中先后建立,总共有近2000名女孩考入大学,172个孤儿有了温暖的家。张桂梅校长为山区贫困女童和孤儿的教育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甚至身患重疾仍然初心不改,背后支撑她的是什么?无疑正是一种充满人间大爱的教育情怀。
2023年1月21日清晨辞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101岁教授陈琳先生,也是我们身边极具教育情怀的典型。陈琳先生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亲历者、开拓者、引领者,由他主编的外语教材陪伴了几代中国人,他用长达70年孜孜不倦的对祖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热爱,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展现了一名共和国“百岁教书匠”的卓然风采。
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教育情怀作支撑,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方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开启了彪炳人类史册的文化教育事业先河。也正是有了这种伟大教育情怀的支撑,今天的张桂梅校长才能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砥砺奋斗;陈琳先生才能够将浓厚的家国情怀融入他一生挚爱的外语教育事业。
今天,站在以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的时代起点上,教育同仁更应厚植我们的教育情怀,为强国建设、为民族复兴,为脚下这片土地和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也是我们自己的未来倾情奉献。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