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故宫百年修葺

郑欣淼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4日   第 10 版)

故宫修缮

紫禁城600年来的维修持续不断。故宫博物院向来有“十年一大修,一修要十年”的说法。这是中国土木结构工程的特点所要求的,是古建筑保护最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除1927年因博物院自身处境艰难未安排项目,1970年仅有零星工程外,其余每年都有维修项目,即使在抗日战争时的沦陷期间,维修工程也未停过。从1949年至2001年,故宫的各种维修项目达600余项,同时坚持了严格的修缮制度,保证了修缮的质量,对故宫的完整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清末直至20世纪末,由于社会的动荡或经济条件的限制,从总体上看,故宫没有得到足够的维护机会,很多问题积累了下来,有些是非常严重的,最主要的是自然力造成的影响。

故宫大修的决策是国务院2002年作出的。这次保护维修的原则是“完整保护,整体维修”。故宫博物院制订的《故宫保护整体规划大纲》由国务院授权国家文物局作了批复。贯穿“规划”的原则是保护和保存文物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实现文物价值的延续。明确了展现庄严、肃穆、辉煌的风貌,充分展示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的目标。在确定的故宫保护对策中,把通过合理利用促进古建筑保护列为一项,认为科学地拓展开放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从根据古建筑相对价值划定的类别及其可辟为展室的几种形式出发,把古建筑保护工程与为将来使用配置的有关设施建设结合在一起。以上这些提法的形成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故宫保护经验教训的总结,在故宫修缮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延续18年的维修计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02年到2008年,把中轴线及其以外的主要建筑修复好;从2009年到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时,全面完成古建筑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维护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故宫这次修缮是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工程,被称为百年大修。2002年10月17日武英殿试点工程开工,拉开了故宫百年大修的序幕。经过18年三任院长的持续努力,基本完成了修缮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总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故宫修缮过程中,与文物“原状”关系最大的是木结构材料、琉璃瓦与建筑彩画三个方面,故宫对此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较好地解决了碰到的问题,积累了经验。在木构件的保护上,遵循最少干预和减少扰动的工作原则,根据木构件的不同病害,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维修和保护,主要有加固(木材加固、铁活加固),局部剔补,拼接及木构件的更换等方法。故宫古建筑屋顶覆盖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是宫殿建筑的主要特征。故宫维修对于实施揭瓦的屋顶琉璃装饰构件,采取清洗、黏接及必要时对严重风化部位修补、封护的办法,尽最大可能让构件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对琉璃瓦在揭取过程中逐块编号,了解每一块瓦的保存状况,再决定或复位或更换。对外檐彩画的保护处理,是根据价值评估和保存状况进行具体研究。新复原的彩画,一般不“做旧”。故宫彩画维修都是由故宫古建部进行设计,专业彩画工人施工,完全使用传统工艺和技术。此外,故宫一些古建筑的格局、装修和建筑材料,甚至构造,由于种种原因改变了原状。这次维修中,为了保存古建筑的原状,经过勘察调研和认真论证,加以修复。

2002年10月开始的武英殿试点工程拉开了故宫大修的序幕。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2004年6月故宫中轴线周边建筑修缮工程正式开工。

太和殿维修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工程。故宫于2004年5月开始着手对太和殿进行详细的勘测和反复的调查研究,历时1年零4个月完成工程方案设计。分别对具体维修项目和外檐彩画复原做出了详尽的设计图和说明。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尽可能少干预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保存原材料。在维修屋顶时对全部约10万块琉璃瓦和构件进行了编号,拆卸后逐块甄别,凡是不破碎的均力争把它们安装回原来的位置。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在每一道工序前都对原状进行数据测量,如每坡瓦的垄数、每垄瓦的块数、坡长、屋顶各面的坡度曲线等,保证屋顶恢复健康后与原屋顶具有同样的外观。太和殿的外檐旧彩画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作品,当时并没有完全尊重历史原状。这次按照太和殿内檐彩画(康、乾时期)复制外檐彩画。复制按照传统工艺技术操作,恢复后的彩画色彩丰富、龙纹饱满,与维修后的整个太和殿相得益彰,表现了恢宏富贵的皇家气势。

故宫维修的实践与探索丰富了关于东亚木结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并进一步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故宫博物院一直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不仅服务于故宫,而且惠及社会。有一代宗师单士元,还有王璞子、于倬云等大家,更在保护的实践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工艺人才。在北京乃至北方,俗称“铁三角”的瓦石作朴学林、木作赵崇茂、油饰彩画作王仲杰及其他一批名师仍活跃在古建保护第一线。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过程中同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营造技艺”,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故宫维修是故宫官式古建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在大修中,通过重视维修过程的记录、恢复传统工艺技术、恢复师承制、注重对传统技艺的整理和研究等,挽救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培养更多能工巧匠,使各个传统的工种都有一些接班人。

故宫还积极引入现代科技,联合相关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攻关,取得了重要成果。

从2003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建筑遗产基金会合作,进行了倦勤斋保护工程。倦勤斋的研究保护项目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对内檐装修进行的首次大规模保护工程。鉴于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装修具有空前绝后的复杂性,而倦勤斋内装修又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准,所以这一项目既有开创性又有挑战性。特别是倦勤斋通景画面积大、技艺精,是硕果仅存的清代同类型建筑装饰绘画佳作。这幅画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与其所用的“命纸”——乾隆高丽纸优良的质地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命纸”是直接托在通景画背面上的纸,因纸质的结实程度直接决定着画面保存时间的长短,所以人们把这层纸看作画的命根,简称“命纸”。这是一种桑皮纸,其特点是柔性大,抗压耐折度可与人民币相比。由于非纤维素杂质含量少,纸呈中性或弱碱性,不易被空气氧化,故纸的色泽、纸质经久不变。但是,这种纸的制造工艺已失传。2003年,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文物建筑保护基金会合作进行倦勤斋通景画维修时花了三年时间,反复研究工艺技术,实验了30多次,终于在安徽一个造纸小厂仿制出了基本满意的桑皮纸,使这幅画恢复了青春。

参与该项目的中美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团结合作,从前期历史、艺术、工艺、技术调研,病害记录分析,空气环境分析,采光分析,原状陈列复原研究,传统工艺材料的恢复研究等,直至全面实施保护,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做到研究与保护的密切结合,为以后故宫内檐装修保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积累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

故宫大修工程既是重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也是重大的文化建设项目。故宫大修工程投入资金之多、花费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保证故宫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更长久地传递下去,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负责,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的认真履行。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2023-04-24 郑欣淼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447.html 1 故宫百年修葺 42,4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