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刘开渠与雕塑《胜利渡长江》

韩金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7日   第 12 版)

石膏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 刘开渠 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23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人民政协报》创刊40周年。本刊特别推出“同心协力写丹青——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选粹”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的浮雕创作,几乎集合了新中国雕塑界全部的中坚力量,其中,8处浮雕中面积最大的一幅,是由刘开渠创作的《胜利渡长江》。

塑造人民的英雄

作为20世纪极具开创性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雕塑家,刘开渠为新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奉献了毕生之力。面对重大的历史题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不仅要将英雄无畏的气魄和革命斗争的热血等内容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还需要表现出军民鱼水齐心的红色文化内容。

主题雕塑创作内容往往需要以表现特定事件和主要人物为主,采用具象写实的创作手法,在彰显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强化社会记忆等方面有重大的影响力,同时,在提升公众的审美认知,加深公众对历史的理解以及丰富公众审美经验上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在纪念碑上进行浮雕创作,刘开渠需要考虑浮雕与碑体建筑、纪念碑的碑文、相关环境规划、文字等的综合效果。1953年,面向公众展览时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浮刻题材的选用,是用以代表每一历史阶段重要的和最为人所周知的人民英雄历史事迹。浮刻的表现形式,采用叙述性,因为这样具体的人民伟大斗争史和中国人欣赏雕塑的习惯,不适宜象征的表现手法。”

《胜利渡长江》的创作语言,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为人民塑造人民的英雄,为民族传承民族的辉煌,为中国彰显中国气派,综合多重考量,选择采用写实、叙事的艺术语言。

《胜利渡长江》画稿的设计者是著名版画家彦涵,为了表现渡江战役的真实性,他走访多位亲历战役的指战员,搜集了战斗当中所使用过的枪支和缴获的美式钢盔,真实准确地还原了战争场景。

《胜利渡长江》中描绘了千帆竞起、百万雄师渡长江的宏大场面。一群持枪躬身前进的战士占据了画面主体,他们目光坚毅,看向同一个方向,专注的神情渲染出整个画面的紧张气氛,虽是躬身,腰背却是竖直挺拔的,充满生命力和青春的光芒。

画面中心是挥舞右臂的指导员和正在吹冲锋号的号手,指导员左手持一把手枪,与战士们的长枪形成对比以显示角色的不同,作为放在最高处的人物形象,视线看向与群体相反的方向并作呼喊状,视觉上平衡了整个画面。其中,号手作为辅助平衡,与指挥员看向一致。人物的朝向和动态的安排使得画面统一中有了变化,变化中又服从于秩序。

最右的船和背景的船帆表明特殊的历史事件,船上明显着装不同的百姓和船上船下的战士们,不同的动作和状态丰富了整个画面的内容。背景中船下的浪、层叠的帆、远处的城楼和飘扬的旗帜生动自然,船帆上的斑驳更显得战斗的激烈,背景以更浅的方式雕刻,与主体人物的浮雕深浅相区分,做到内容丰富、层次跳跃。

《胜利渡长江》用群众的英雄形象,树立人民的丰碑。不同的面部特点带着同样的信念感,坚实又棱角分明的面庞透出骨子里的倔强与刚毅,双手浑圆而厚实,充满力量,除了中心处最高点的指挥员和号手两个人物外,其他人物情绪与头部姿态呈现出同样的坚毅,齐心协力,奔向同样的目标。丰富的细节充裕了雕塑主题的历史背景,最左侧的城门,是南京紧邻长江的挹江门,最下方则是海与岸的交接,从左向右的动态是整个队伍从在船舱中向岸边的大步迈进。

百万雄师、昂扬斗志,在汹涌起伏的浪涛中更显得气势磅礴,迎风飞扬的旗帜占据了画面的最高处,标志着必胜的决心和坚如磐石的力量。主题化的人物形象和舞台式的动态造型呈现出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历史与时代的风华。

展现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初心”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是新中国艺术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公共艺术工程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艺术史诗。

2017年,中国美术馆运用现代科技对《胜利渡长江》原作进行扫描,缩放复制而成石膏雕塑,入藏中国美术馆。

《胜利渡长江》采用具象的写实手法,使人物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同时,具象的元素运用抽象的方式组合在统一的画面中,形式简约而细节丰富,形式感极强、辨识度很高,与中国传统壁画中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排列相似,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胜利渡长江》中的人物角色丰富,数量众多,画面呈线性,由右向左梳理战争脉络,撑船、登陆、激进、迈向未来,使得浮雕主题明确,效果强烈,人物构成的形式密集且层层递进,突出了战争紧张的氛围。人物造型上下结构,线条多是顺畅平和的纵向曲线,背景的内容横向塑造居多,线条干脆利落,包括战士们的枪支弹夹等,前后层次对比明确,在浮雕这种难以表现纵深空间的艺术形式中,通过线条的运用和雕刻手法使得画面丰富又整体,在有限的画面中,呈现出千军万马的感觉。

《胜利渡长江》的左侧是浮雕《欢迎解放军》,右侧是浮雕《支援前线》,两小幅分别置于主画面两侧,更显得解放军渡江的气势磅礴,表现出故事的连贯性。

《支援前线》中的画面相对平和稳定,送物资的老百姓们身姿挺拔,状态稳定而有力,能感受到一片祥和的气氛。《胜利渡长江》的主要场景后,是《欢迎解放军》,表现百姓夹道庆贺的画面,人物角色变得更加丰富,背景也安排了千千万万个旗帜。

从刘开渠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雕塑进入大众视野、亲近公众的生活、参与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以艺术表现历史题材、表现人民群众,才能更加深刻地展现出历史题材带来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动力。艺术家倾注个人的情感于作品,才能运用最纯粹直白的雕塑语言,展现和诠释艺术的特殊纪念意义。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三级美术师)

2023-04-27 韩金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666.html 1 刘开渠与雕塑《胜利渡长江》 42,6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