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张震:

“行动是最好的答案”

本报融媒体记者 付振强 袁世鼎 满达呼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4日   第 02 版)

中国核电机组运行安全吗?

“我国在役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30年来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中二级及以上运行事件,运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这是记者在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领域北京主场暨第十一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上所听到的答案。

安全二字,看似简单。但对话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热工水力专家张震,记者对“安全”,又有了新的认识。

张震向记者谈起饱含了几代核工业人努力成果的“华龙一号”,它的设计寿命为60年,是目前国内能独立出口的第三代机型,可以满足国际最高安全要求,“尤其是内层可以做到即使堆芯出现问题,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出来。”而这得益于中核集团创新性提出的堆腔注水冷却系统。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标志性系统之一。张震的工作,就是验证它能否实现设计的参数,以及验证极端条件下能否带走热量,保证芯熔融物包容在里面。不会泄漏,就意味着安全。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时间拨回到几年前,彼时的张震所在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从未开展过类似实验,模拟方法、密封方式、加热方式、测点布置等各方面实验技术均需从头摸索。刚刚硕士毕业不久的张震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开始进行反应堆严重事故缓解措施——堆芯熔融和压力容器外部冷相关的实验研究项目申报。

一边扎进文献的海洋,一边对国内外堆芯熔融和压力容器外部冷却相关研究广泛调研,2011年1月,经过多次修改的项目建议书获得中核集团重点科技专项批复,张震终于成为堆腔注水冷却系统实验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项目申报通过,考验才真正开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张震给自己定下了“严谨细致”的行动准则。在张震看来,做实验测试,少一颗螺丝钉都不行,“因为设计中出现错误笔头一擦就可以,但实验中一旦出现错误,产生的时间成本耽误不起的,安全就更不能保证了。”

在验证实验方案的日子里,工作节奏特别快,同事们经常遇到在楼道跑上跑下的张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坐电梯?”他总是笑着回答:“等电梯耗时间,爬楼梯还能锻炼身体。”

在课题组的通力合作下,张震和同事们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考验件设计、加工、安装、测控系统调试、电气系统布置等,最终用数据说服了专家和自己,为“华龙一号”的顺利安全交付奠定了坚实基础。咱们中国人想搞新技术到底行不行?张震觉得,“行动是最好的答案。”

怎样的人生才能更充实更有意义?作为青年一代的核工业人,张震始终都在思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核工业实现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背后是几代核工业人的接续奋斗。对张震而言,“能深度参与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建设,是自己一生中最骄傲的事。”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018年1月23日,张震荣获首届“彭士禄核动力创新青年人才奖”。面对荣誉,张震写了这么一句话,淡淡地说:“我们干核工业的,都这样。”

2023-05-04 本报融媒体记者 付振强 袁世鼎 满达呼 张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809.html 1 “行动是最好的答案” 42,80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