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张建国
主讲人简介:
张建国,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他工老生行当,艺宗“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奚派”,兼采余派、马派等各派之长,是当今京剧老生艺术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既有《白帝城》《失空斩》《龙凤呈祥》《打金砖》《三家店》等传统戏,又有《泸水彝山》《鞠躬尽瘁诸葛亮》《大漠苏武》等新编剧目。他的表演清新儒雅、自然脱俗、注重神韵、追求意境,唱腔清丽灵活、格局严谨、注重吐字、韵味醇厚,加上多年跟随欧阳中石先生研习书法,在舞台上有浓郁的书卷气息,颇得奚派艺术精髓。
编者的话:
京剧是中国国粹,是中国戏剧的精华,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京剧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也走遍世界各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本期讲坛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讲述京剧艺术及其思考,这是他近期在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远集坊”上的演讲,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认识国粹艺术
谈京剧之前先讲一下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而且它是唯一以活态传承和发展至今的古典戏剧。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或已经演变成其他艺术形式,或已经走进了博物馆,舞台上已经不能直面观看了,只有中国戏曲还生生不息地传播着中国文化。
中国戏曲大致形成于宋代,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截至普查标准时间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地方戏曲剧种。除了京剧,还包括昆曲、豫剧、越剧、川剧、晋剧、秦腔、汉剧、藏戏、河北梆子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表现了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京剧,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左右的北京。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徽班三庆班进京祝寿,获得成功。随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与三庆班并称为“四大徽班”。后来一些汉调艺人进入徽班,到了北京之后,给皇帝祝完寿就留在了北京,和其他剧种融合,借鉴吸收了秦腔、昆曲、京调等,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京剧。所以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集我国各种戏曲之大成,在北京和其他地方戏、地方文化相融合,最初统称为京戏。
京剧,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上海《申报》上,之后“京剧”一名传扬开来。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也几易其名。北京称为北平时,京剧叫平戏,新中国成立之前,延安成立了延安平剧院;新中国成立后,北平改为北京,平剧也改为了京剧。
历史上还曾有乱弹、皮黄、京戏、平剧等称谓,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随着历史的变化而逐步形成。作为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广、观众最多、艺术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剧种,被世人称之为“国粹”。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把京剧艺术列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世界文化对中国京剧的崇高定位。
纵观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学艺术门类,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实际上从19世纪末以来,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京剧的行当
京剧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因为它的行当最齐全,能够兼容并包,更加与时俱进。比如,京剧的行当生旦净末丑,随着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末”行分支到了老生和老旦行当中。因此,京剧的行当,一共分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行当的划分有助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表现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帮助观众认识人物本质。京剧一开场就会把要饰演剧情当中的人物用脸谱和行当区分开,让观众能一目了然明白角色的个性特征,进而认识人物的本质。行当可以作为戏曲演员进行角色形象创造的造型基础,也是戏曲演员的专业分工,使演员有可能和有必要去专门从事某个行当或某类人物形象的钻研、创造,促进专业技巧的提高。
京剧四大行当,不管哪个行当,都要从小练起。演员分了行当后,就会按照所分行当来练功,一练就是一生。比如,我是唱老生的,分了行当后,我就得按照老生的行规标准来练功。但每个行当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含义。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多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不同种类。
主要谈谈老生。老生是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髯口)为其特点。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大漠苏武》中的苏武等,都是老生角色。老生还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等。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安工老生的特点是,动作性较为次要,动作幅度也较小,态度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沉着安稳。所以,安工老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嗓子要好,以唱为主,要有足够的气力,连续唱三四个小时,不能中断,嗓子不能败。如《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珠帘寨》中的李克用、《二进宫》中的杨波、《捉放曹》中的陈宫以及《空城计》《雍凉关》《战北原》《胭粉计》《七星灯》等剧中的诸葛亮等,都属于唱工戏。
以《珠帘寨》中李克用的唱段“昔日有个三大贤”为例。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也是《珠帘寨》中的重要唱段,是著名的余派唱腔。这个戏过去是花脸戏,后来改为老生唱,所以里面保留了一些花脸腔,作为安工老生来讲能唱出来很不容易,因为前面念白和唱已经很多了,到最后一场临结束时,唱这一段,其实和剧情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京剧的一个特点,它跳出来又跳进去,又在剧情里,又不在剧情里。《珠帘寨》唱的这一段,“刘关张结义在桃园”和唐朝的李克用、程敬思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就是讲的一个故事,观众爱听,所以就形成了经典。
《四郎探母》也是。老太君唱一段杨家的事,杨四郎唱一段杨家的事,杨宗保也唱一段杨家的事,杨六郎也唱一遍杨家的事,观众听不烦,他的唱腔就形成了经典,反复听、反复欣赏,这就是京剧艺术的魅力。
除了老生之外,还有小生、武生等。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小宴》中的吕布等。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还可分为文小生、武小生、扇子生等类别。
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等。根据其不同特点,又有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如赵云;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如武松。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等类别。
青衣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等,大家闺秀的形象居多。
除了青衣之外,还有花旦、武旦、刀马旦等。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丽的小家碧玉或小丫鬟之类,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娇、《西厢记》中的红娘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具武艺的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扈家庄》里的扈三娘、《十字坡》中的孙二娘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比如,《破洪州》里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等。
京剧的行当,每个行当中都有流派,比如“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荀慧生先生既能演青衣,又能演闺门旦,还能演花旦,戏路宽,创作剧目多。梅兰芳先生多以青衣为主,以端庄、稳重、秀丽、大方著称。尚小云先生以冲、脆、亮为主要特色。程派则以婉软、细腻,多表现那些贫穷的、受压迫的女性为主。
净行。通常将净行叫花脸,实际上“净则不净”,净角的脸是花的,它“有一不说一”,可能要从其他地方来揣摩。这是中华文化委婉的地方,总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净行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又叫花脸。分文净、武净,细分又有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等。《大·探·二》中,徐延昭唱铜锤,因此而得名叫花脸;裘盛戎《铡美案》中的包公,又叫黑头,这些都是铜锤花脸的一种表现。
铜锤花脸也称“大面”“正净”或“黑头”,所表现的人物多为举止稳重者,偏重唱功,因京剧《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后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角色为铜锤(花脸),如《铡美案》中的包公。
铜锤花脸以唱为主,在过去老戏班里,他们培养人都要以文武兼备来培养。由于铜锤的声音极具特色,就形成了最优长的唱功。比如,裘盛戎先生创立的裘派艺术,称之为“十净九裘”,就是10个唱花脸的9个都要学他。在裘盛戎之前是金少山先生,他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严格分工的界限,融铜锤、架子、武花于一体,确立了京剧史上第一个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的完整的花脸流派,世称“金派”,且被誉为“十全大净”。
除了铜锤,还有架子花脸、武花脸等。架子花脸也称“二面”或“副净”,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多表现性格豪爽者,如李逵、张飞一类的角色。张飞属于架子花脸,李逵是梁山好汉,也是架子花脸。铜锤就不然了,像包公、徐延昭这些都属于铜锤的范畴。
武花脸多表现身具武艺者,以武打翻跌见长。如《定军山》中的夏侯渊、《竹林记》里的余洪等。这些花脸唱词不多,以翻、打、摔等高难技巧为主。
丑行。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
男性多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代表人物角色,如昆剧娄阿鼠,鼻眼间勾画一个老鼠,故又称“小花脸”。小花脸有文丑、武丑之分。
文丑,指那些不具武艺的滑稽人物,脸谱勾豆腐块,又根据其身份、地位、年龄等区分为方巾丑、褶子丑、袍带丑、老丑、彩旦等。如《群英会》里的蒋干、《女起解》中的崇公道。他们两人是不同的分类,《群英会》里的蒋干是个文人,崇公道是老丑。
除了文丑还有武丑。武丑,指那些身具武艺的滑稽人物,又称“开口跳”,表演上以跌扑翻打为其特色,亦重念白表演。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连环套》里的朱光祖、《时迁偷鸡》里时迁等。
京剧的“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京剧的基本功。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要想挑选和培养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兼具天赋和努力。
手,每个行当有不同的手形,比如老生叫瓦面手,以含蓄为主,从手形上就要体现出来。手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演员出场前,观众看到的不是脸,而是手,手讲究不讲究,一出场就知道演员的基本水平了。所以老生讲究瓦面手,青衣讲究兰花手,花脸讲究扇子面手,每个行当对手都有特殊的要求,这是演员的基本功。
眼,眼睛要明亮。老生眉头一皱,再转眼,这表明他琢磨事情,观众能看得明白。花脸大眼睛,讲究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都要在眼睛上体现出来。
身,就是个头,上下身要合,逢左先右,逢右先左,往右转身,不能直接就转,一定要先动左面,才能往右转;往左转身也是这样,先转向右边,再往左转身,这就是京剧的味道。
法,我对“法”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法”和《道德经》中的“法”有着密切关系,“法”是自然的。《道德经》第25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本来的模样。比如,老生的脸是长脸,那么瘦长脸才漂亮;花脸可能就长得大脸庞、虎头虎脑。这是相对的。演员看的是法相,法相就是扮相。先接近,再扮上,才有行当所展示出来的味道。
步,讲的是腿,腿长得匀称,才能把腿练出来,练出来才能走脚步,才能走出老生的脚步、小生的脚步、花脸的脚步,人物的阶级不同、地位不同,走路也不同:年轻人走路是脚带着身子走,老人走步是头带着脚走。衰派老生是头在前面,脚在后;年轻小生脚迈步,身子在后面。
这就是京剧舞台上所体现的手眼身法步。
四功,就是成为戏曲演员最基本的四功——唱念做打,现在还有一个“舞”,其实“打”中即包含了“舞”。
唱,是京剧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
念,是唱之外的一种表现手法。俗话说“千斤话白四两唱”,即是念白的重要性。唱和念都是演员的基本功。
做,就是表演。比如面部表演,刚才提到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都是做的一些基本的身段和面部表情。做,最重要的是要揣摩戏里的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好,才能塑造人物形象。
打,指的是京剧的武打,这是约定俗成的,是由传统武术中的打吸收借鉴而来,放在京剧舞台上,有马上打、马下打,有棍棒打,也有刀与枪打,还有刀与刀打,甚至亦有空手打,这是依据戏曲程式化而展现出来的。
京剧的声腔
在声腔艺术上,京剧以板腔体“西皮”“二黄”两种基本声腔为主,兼有高拨子、南梆子、四平调等。所以我们经常把京剧称为“皮黄”。每种声腔又有不同的板式,如:原板、慢板、流水、二六、摇板、散板等。
西皮唱腔音域较为宽广,节奏极富变化,曲调相对活泼明快,比较适于表现高亢激昂、明朗欢快的情绪。二黄节奏较为平稳、舒展,曲调委婉流畅,比较适于表现深沉凝重、悲郁哀怨的情绪。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比如我唱的《哭灵牌》,它反西皮,也是以抒情为主。所以这不是绝对的,西皮唱腔也不都是欢快活泼的情绪,二黄也有表现高兴愉悦情绪的时候。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它的三大审美特征,在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由历代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提升。
京剧作为国粹,在世界的文化版图当中高扬起了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面旗帜。同时,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丰富,京剧的表现方式也不断地拓展。
200多年来,京剧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表演体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