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环保愚公”南加:为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9日   第 11 版)

南加和被救助天鹅

5月5日早上7点,南加准时起床,在孙子的帮助下,他熟练地戴好假肢。窗外,大雪覆盖了大地。南加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走在一片被大雪覆盖的树林里。这片土地,在南加小的时候是一片林地,后来生态退化,成为盐碱地,经过南加和志愿者们20多年的努力,终于从寸草不生恢复到他儿时的模样。

今年60岁的南加,是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镇梅雅村的藏族牧民。20世纪90年代,南加家附近的小泊湖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人们开始对湿地进行排水改造,大面积的湿地变得干涸,风卷起了河床里的尘土,沙化逐渐扩大,附近一些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场渐渐被黄沙吞噬。“这里原本是整个青海湖青草最早长出来的地方,那时候却变成了青海湖附近最大的沙地。”南加无奈地说。

1991年开始,作为一个普通牧民,南加先后开始保护普氏原羚、复苏小泊湖湿地、救助青海湖湟鱼、360公里环青海湖捡拾垃圾等志愿活动,目前他还在进行喜玛拉登沙漠的治理。被他唤醒和影响的人,也一点点从小泊湖边上的一个村子,蔓延到青海湖周围40多个村子、13个寺庙,直到更多的人。

10多年前,南加因骑摩托车被撞伤,留下腿疾,医嘱需远离风寒。但他长期巡护湟鱼,冬季经常睡在冰面,或在冰冷的水里捡拾垃圾,病情逐渐严重。2019年,南加腿部感染恶化到几乎不能下地行走。2020年1月,因为腿疾加重,南加体重从160斤降到90斤,紧急接受了右腿膝盖以下的截肢手术,并安装假肢。

戴上假肢并没有阻止南加守护家乡的步伐,他继续在恢复喜玛拉登沙漠植被的路上奔走。南加说,保护好青海湖是他“毕生的梦想”,因此,他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环保“愚公”。

1997年,村里划分草场,南加主动要来已经变成盐碱地的小泊湖,扎下帐房,带着家人进行改造。“生态保护就是自己家的事,家里的事就要不计成本。”南加卖掉了所有的牛羊,在湿地周围设立围栏,购置发电机、抽水泵,然后注入水源,种树种草,遏制沙化,放水养鱼,改善水质。南加家中的一组照片,呈现了他在小泊湖辛勤耕耘了20多年的家园,从寸草不生到绿荫包裹的神奇对比。

在恢复了小泊湖湿地后,南加的目光转向了不远处那些不断向自己的家推进的土黄色沙丘。“我们把收集到的本地植物的种子,撒在沙丘上,把牛羊赶上沙山,靠它们的脚力来回翻沙,将草籽深埋,这样长出的草又高又密能有30-40厘米高,省钱省力。”南加总笑着说:“这辈子没白活,至少干了件好事。”

在了解了南加做的事后,当地相关部门曾为其出资建了“普氏原羚救助基地”,在“救助基地”前的湿地上,有一片小小铁丝网围起来的“气象监测点”,这是青海师范大学设置的。过去的若干年里,这里承担着公众环保教育基地的功能。

2021年,在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的帮助下,南加又建起了一家生态博物馆。如今,这个民间生态博物馆已增添了很多翔实的内容,涵盖了青海湖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活习俗、环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研究,并被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授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泊湖生态科普基地”。

在博物馆展板上,展示着南加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360公里环青海湖捡拾垃圾,帮助牧民们再次见到了葱绿草地、清澈流水的家园的故事。

博物馆内,在保护鸟类的专题展板里,有一张南加和治愈的大天鹅的照片,很多参观者会在这张照片前驻足许久。

照片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次巡护中,南加发现了被狐狸咬死的16只天鹅,其中一只还有呼吸,“它就趴在那,把它扶起来再放开,它就砰咚又倒下去。”南加带它回家,发现了天鹅从脖子到腹部的撕裂伤,“我把它的伤口全部缝上,缝了18针,然后涂上了消炎药。”20天后,南加把已经奇迹般恢复健康的天鹅放归。

第二年的冬天,南加和志愿者们到湖面巡护,看到一群天鹅中的其中一只突然走了出来。南加一眼就认出,这是他曾救助的那只天鹅。他把相机递给身旁的一位志愿者,“我告诉他,如果这只天鹅真的过来,给我拍个照留念。”这时候,天鹅半走半飞地到了南加身旁,靠在他的膝盖上不停地咕咕咕叫。夕阳西下,这幅动人的画面被永远地定格下来。

南加看到天鹅的胸口沾了块泥巴而且冻住了,就弯下腰伸手一点点给抠下来,大天鹅不断地叫,不断地用长嘴触摸南加的额头,“不像人类流泪,天鹅的眼泪是一颗一颗滴下来的。”南加摸着天鹅脖子上缝合的伤口,“我从记事起就是没有流过眼泪的一个人,那一次我也忍不住流泪了。”

如今,青海湖已经有了小泊湖湿地保护站和物种监测站,更多的学者、大学师生、志愿者、参观者还有公益组织正在为青海湖的生态建设努力着。过去两年,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小泊湖湿地生态博物馆仍然迎来了大约3000多人。“今年一切恢复正常了,到访的人会多起来的。”南加说,随着天气转暖,博物馆接到了很多预约到访的电话。

“现在普氏原羚保护好了,青海湖垃圾治理好了,盗捕现象也绝迹了,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拼命跑腿去保护了,虽然少了条腿,也不会遗憾了。”南加偶尔也会感叹,靠自己的腿,再也走不到青海湖了。

如今,南加会在生态博物馆为志愿者们介绍环保知识以及青海湖创建国家公园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的社区问题,让环保理念在青海湖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来这里调研,还有志愿者们。要是有了更多的住房和公共厕所,这里就能接待更多关心环境与生态的人。”今年,南加计划把牛圈里的十几头牛卖掉,筹集一部分资金,将公众环保教育基地再翻新一下,让来到小泊湖的环保志愿者有个共同的生态家园。“现在目标越来越近了,爱德基金会、腾讯公益等公益组织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南加充满期待地说。

2023-05-09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119.html 1 “环保愚公”南加:为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43,119 /enpproperty-->